
亦作“ 盥澣 ”。洗滌。《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盥浣塵穢,服飾鮮潔。”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善和坊 舊禦井,故老雲非可飲之水,地卑水柔,宜用盥澣。”
“盥浣”的詳細釋義
“盥浣”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盥”與“浣”二字組成,均與清潔行為相關,但具體指向略有差異。
一、字義分解
盥(guàn)
指洗手、洗臉的動作,特指用流水沖洗雙手。《說文解字》載:“盥,澡手也。從臼水臨皿。”其本義強調以水澆淋雙手清潔,後引申為洗滌儀式,如古代祭祀前的“盥禮”。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
浣(huàn)
泛指洗滌衣物。《廣雅·釋诂》釋:“浣,濯也。”其對象多指布帛類物品,如“浣衣”“浣紗”,強調通過揉搓、漂洗去除污漬。
來源:張揖《廣雅》(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二、複合詞釋義
“盥浣”合用泛指洗滌行為,涵蓋個人清潔與衣物清洗兩重含義:
來源:《禮記正義》(孔穎達疏,中華書局版);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典籍用例
《周禮·天官·宮人》:
“掌王之六寝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鄭玄注:“匽,路廁也。蠲,猶潔也。”此處“蠲”通“浣”,強調清除污穢以保潔淨。
來源:鄭玄《周禮注》(《十三經注疏》本)。
《顔氏家訓·風操》:
“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北土風俗,都不行此。”其中提及喪禮中的盥浣儀式,反映清潔行為與禮制關聯。
來源:顔之推《顔氏家訓》(王利器校注本)。
四、現代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中,“盥浣”已罕用,其義由“洗漱”“洗滌”等詞替代。但在研究文獻、曆史文本及成語(如“盥耳山栖”)中仍有保留,作為考察古代生活習俗的語言标本。
權威參考來源
“盥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n huàn,由“盥”和“浣”兩字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唐國史補》等典籍。
徧徧邊維蔽薄不敢當才貌雙全餐風宿草差科常境持刺敕授臭彈酬應大耗打哼哼颠草敦丘發號施令方部幡旗風景管絲鼓吹車古典概型河梁家累千金,坐不垂堂箭風賤辱監知勦辦節端解懸急龍車金不換鯨鱷敬告阄還九射格駿氣款誠冷處理梁楷靈飛茂典沒成梱濛澒嘛呢旗甯省清風高節傾語鵲巢鸠據雀屏攝契誰料蓑衣裙望山走倒馬炜發仙要先引銷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