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年艾的意思、三年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年艾的解釋

《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趙岐 注:“艾可以為灸人病,乾久益善,故以為喻。”後因以“三年艾”指良藥。 宋 蘇轼 《端午帖子詞·太皇太後閣》詩之四:“願儲醫國三年艾,不作沉 湘 《九辯》文。” 宋 張侃 《池邊》詩:“勞神空覓三年艾,妄想休乘八月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年艾"是漢語中具有典故色彩的固定詞組,其核心含義源自《孟子·離婁上》:"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該詞組包含兩層語義:

一、本義層面 指儲存三年的艾草。艾草作為傳統中藥,《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三年陳艾因揮發油含量適中,燃燒溫而不燥,被視為優質灸材,這種認知在《中國藥典》中仍有體現。

二、引申義層面 形成"未雨綢缪"的警示意義。孟子原文通過"七年沉疴求三年陳艾"的比喻,強調事前準備的重要性,《十三經注疏》對此注解為:"喻國不早為禮義,亂欲治之不可得也"。現代《漢語成語大辭典》将其釋義為"比喻臨急求藥,終無大效,強調防患于未然"。

該典故在中醫藥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材指出:"三年艾不僅指藥材的物理屬性,更承載着中醫治未病的哲學思想"。在語言應用層面,多用于勸誡性語境,如"企業轉型當備三年艾,莫待危機臨頭始求方"的現代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三年艾”是一個源自《孟子·離婁上》的成語,其本義與引申含義如下:

一、本義解析

  1. 字面來源
    出自《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趙岐注:“艾可以為灸人病,幹久益善,故以為喻。”
    這裡的“艾”指艾草,用于中醫灸療,存放越久藥效越好。孟子以此比喻治國需提前儲備資源,臨時求取難以奏效。

  2. 直接含義
    字面指存放三年的陳艾,後引申為“良藥”或“解決問題的關鍵準備”。


二、引申含義

  1. 長期積累的重要性
    強調未雨綢缪,如蘇轼詩句“願儲醫國三年艾”即呼籲治國者需長遠規劃。
    類似俗語“晴天備傘,飽時存糧”,如漢文帝囤糧備戰匈奴的曆史案例。

  2. 努力與堅持的象征
    現代用法中,常比喻經過長期努力克服困難,如“三年艾終克頑疾”。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成語對比

總結來看,“三年艾”既是對中醫文化的凝練,也蘊含了中國傳統智慧中“厚積薄發”的哲理。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及蘇轼詩詞。

别人正在浏覽...

保完别曲壁鏡兵無鬥志不敢後人常路産物貙甿湊手錯分盜決大制調經訂親地下鐵路鼕鼓覩事放退房友風節紛至踏來撫徕福祥貢船彀率規構回歌交通棘鈎緊窄侃侃而談睽眠哭喪雷赴澧沛旒扆龍舫龍笳鸾錦律義孟飨内三關蒲密前埭乾浄土樵人青蜓榮嬿沙灘生發未燥聲化士多搜逷踏地菘通昽萬年曆伍列霧術現房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