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趙岐 注:“艾可以為灸人病,乾久益善,故以為喻。”後因以“三年艾”指良藥。 宋 蘇轼 《端午帖子詞·太皇太後閣》詩之四:“願儲醫國三年艾,不作沉 湘 《九辯》文。” 宋 張侃 《池邊》詩:“勞神空覓三年艾,妄想休乘八月槎。”
“三年艾”是一個源自《孟子·離婁上》的成語,其本義與引申含義如下:
字面來源
出自《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趙岐注:“艾可以為灸人病,幹久益善,故以為喻。”
這裡的“艾”指艾草,用于中醫灸療,存放越久藥效越好。孟子以此比喻治國需提前儲備資源,臨時求取難以奏效。
直接含義
字面指存放三年的陳艾,後引申為“良藥”或“解決問題的關鍵準備”。
長期積累的重要性
強調未雨綢缪,如蘇轼詩句“願儲醫國三年艾”即呼籲治國者需長遠規劃。
類似俗語“晴天備傘,飽時存糧”,如漢文帝囤糧備戰匈奴的曆史案例。
努力與堅持的象征
現代用法中,常比喻經過長期努力克服困難,如“三年艾終克頑疾”。
總結來看,“三年艾”既是對中醫文化的凝練,也蘊含了中國傳統智慧中“厚積薄發”的哲理。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及蘇轼詩詞。
三年艾(sān nián ài)是一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三年艾指的是長時間的病痛恢複或者長時間的奮鬥戰勝困難之後的喜悅和歡樂。它代表了人們在經曆了長時間的痛苦或困苦之後獲得幸福與快樂的感覺。
三年艾由“三”、“年”和“艾”三個漢字組成。其中,“三”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三;“年”字的部首是幹,筆畫數為六;“艾”字的部首是艸,筆畫數為八。
三年艾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故事。據傳,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朱貌的人,因為生了重病,卧床三年不能行走。經過艱苦治療,三年後,他康複了,能夠重新站起來。朱貌康複後,感到無比歡喜,告訴大家自己“三年艾”,意即經過三年的病痛,終于痊愈康複。後來,人們就用“三年艾”來形容長時間的病痛或戰勝困難後的喜悅。
在繁體字中,“三年艾”寫作“三年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三年艾”,古時候可采用不同的寫法,如“三年曖”。
他經曆了三年的艱苦治療,終于康複了,心情無比歡樂,可以說是三年艾。
組詞:三思而行、三心二意、心如刀割。
近義詞:三年痛苦、三年辛酸、長期病痛。
反義詞:一朝歡樂、一日千裡、片刻歡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