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针灸学名词。指隶属于经脉的穴位。
(2).针灸学名词。针灸穴位分类名。为五腧穴之一。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经穴,位置多在腕、踝关节附近。
经穴(jīng xué)是中医针灸学的核心术语,指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特定腧穴,具有规律性命名、固定位置及明确的主治功能。其概念源于《黄帝内经》,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重要部位,也是针灸施术的关键位点。
据《中医大辞典》定义,经穴包含两层含义:
每个经穴均隶属特定经脉,如“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其治疗作用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穴位通过经络连通脏腑,形成“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系统。
现代针灸学依据《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21)精确描述穴位位置,如“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经穴主治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例如,肺经穴位多治呼吸系统疾病,膀胱经背俞穴对应调理相应脏腑。
《黄帝内经·灵枢》首次系统记载经穴理论,提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的经络腧穴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针灸经穴定位》(ISO 18104:2021),统一全球361个经穴的国际标准定位,推动学术规范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明确经穴的刺灸方法与适应证,强化临床指导性。
权威来源链接:
经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概念,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归属于人体十四经脉(十二正经+任脉、督脉)的腧穴,是全身穴位的主体部分。这类穴位:
特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井、荥、输、经、合)中的"经穴":
经穴作为气血输注的关键节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反映脏腑病变,也可通过针灸刺激调整机体功能。现代研究显示,经穴部位常存在神经血管密集、低电阻等生物物理特性。
阿婉办学驳放补白不自在不做不休弛恶侈肆畴陇穿墙绰扫帝华敦煌变文集二溟发展经济学斐然向风诽章拊牀干诟高估公分过词鹤唳风声忽拉拉佳能疆垂降精监主自盗绞刀脚子货瘠牛羸豚凌跞礼品罗罗耐辱居士匹人剖别陗刻起馆青山翠竹情长纸短穣子傛华上服士兵史实水沟丝縧嵩岱讨阅田种贴配停晷讬始脱隙完理五浮物尽其用谢德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