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論語·公冶長》:“子在 陳 ,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朱熹 集注:“狂簡,志大而畧於事也。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觀者。”後以“狂斐”謂立意高遠,文采斐然。 宋 梅堯臣 《途中寄上尚書晏相公二十韻》:“下言狂斐頗及古, 陶 韋 比格吾不私。”參見“ 狂簡 ”。
(2).指狂妄無知者率而操觚或肆言無忌。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爾何輩,輒敢竊聖經之名,冠於編首,今日聊贈一劍,以為後世狂斐之戒!”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狂斐之徒,僅能動筆,類敢謗傷。”
(3).用為自謙之詞。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狂斐之人,誅赦惟命。” 宋 歐陽修 《進拟禦試應天以實不以文賦》:“臣生逢納諫之聖明,不間直言之狂斐,惟冀愚衷之可採。” 元 白樸 《滿庭芳》詞序:“僕不揆狂斐,合三字奇句,試為一首,必有能辨之者。”
(4).猶放浪。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張又新》:“後過 淮南 , 李紳 筵上得一歌姬,與之偕老,其狂斐類此。”
“狂斐”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具體如下:
文采斐然,立意高遠
出自《論語·公冶長》中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朱熹注解“狂簡”為志向遠大但處事簡略,“斐”指文采,合稱“狂斐”形容文理成就顯著,既有高遠志向又具文采。
狂妄無知,率性而言
指缺乏自知之明者輕率寫作或肆意發表言論。例如宋代文瑩《玉壺清話》提到“贈一劍,以為後世狂斐之戒”。
自謙之詞
古人常用此詞表示謙遜,如範仲淹《上執政書》中自稱“狂斐之人”,歐陽修也以此表達進言的謙卑态度。
放浪不羁
少數文獻中引申為行為或言辭的放縱,如元代白樸在詞序中以“狂斐”自述創作時的自由狀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原文及宋代學者集注。
狂斐(kuáng fēi)是一個多音字詞,其中的"狂"指的是狂傲、狂熱的意思,"斐"指的是美好、華美的意思。這個詞原本是用來形容人的,形容那些性格豪邁、志向遠大、勇往直前的人。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犭"(犬部)和"非"(非部),其中"犭"指的是犬,表示與狗相關的含義;"非"則是表示"不"的意思。總共有13個筆畫。
《狂斐》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這篇古代文獻中,用來形容一種豪放不羁、追求卓越的個性風格。後來,這個詞在文學藝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常用來稱贊那些具有頑強意志、勇往直前的人們。
在繁體中,"狂斐"的寫法是「狂斐」。
在古代漢字中,"狂斐"的寫法是「狂斐」。字形上采用了象形與指事相結合的方式,犭部表示與狗有關,非部則表示不平凡、非常。
1. 他們的勇氣與智慧相結合,展現出狂斐的風采。
2. 比起平庸的安逸生活,他更追求狂斐的人生。
狂斐無關組詞。
近義詞可以是:狂放豪邁、英勇豪傑。
反義詞可以是:平庸、怯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