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owballing usury in the old society where the borrower was required to pay interest on interest] 〈方〉∶一種高6*利6*貸,規定到期不還,利息加倍,以後越滾越多,像驢翻身打滾一樣。比喻翻了又翻,常用來指重利盤剝
(1).高6*利6*貸的一種。放債時規定,到期不還,利息加倍。利上加利,越滾越多,如驢翻身打滾,故名。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六:“向 韓老六 借錢貸糧,要給七分利、八分利,還有驢打滾,小戶拉他的饑荒,一年就連家帶人都拉進去了。”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一章:“這黑了心的老地主,說的是使他三十塊錢埋葬我那苦命的兒媳婦,可是他那驢打滾的高6*利6*貸,扣來扣去隻給了我二十塊。”
(2).用黍面、豆粉等制成的一種甜食品。 蕭乾 《一本褪色的相冊》六:“有香甜可口的‘驢打滾’,也有一個大子兒一碗的豆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驢打滾漢語 快速查詢。
“驢打滾”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起源與制作
“驢打滾”是東北地區、北京和天津的傳統小吃,以黃米面(或糯米面)為皮,包裹紅豆沙餡,外層滾上炒熟的黃豆粉制成。其口感軟糯香甜,豆香濃郁。
名稱由來
因制作時裹黃豆粉的步驟,類似驢在沙土中打滾揚塵的場景,故得此名。這一說法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慈禧時期,原名為“豆面糕”。
高利貸形式
在方言中,“驢打滾”指一種高利貸模式:若借款人未能按期還款,利息會加倍計算,利滾利疊加,如同驢打滾翻騰般越積越多。此類借貸方式常見于舊社會,具有剝削性質。
引申比喻
該詞也用于形容事物或債務以滾雪球方式增長的現象,例如“驢打滾式利息”。
“驢打滾”既可指代特色甜點,也可比喻高利貸模式,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驢打滾》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非常歡樂得像驢子在地上打滾一樣。它意味着某人非常開心,歡天喜地。
《驢打滾》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馬、扌、一、水,并且有12個筆畫。
《驢打滾》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大宗師》,該段描寫了一位聰明的人得到了最適合他的職位,比作“驢發現了自己適合的草料園地後,歡快地在地上打滾”。這個成語的形象非常生動形象,用來形容人們高興的樣子非常貼切。
《驢打滾》的繁體字為「驢打滾」。
在古代,驢打滾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将「驢」寫作「驢」,但其意義和用法都相同。
他得到了理想的工作崗位後,非常高興,簡直像驢打滾一樣。
歡快、高興、開心、歡天喜地等。
開懷大笑、歡笑雀躍、喜笑顔開等。
愁眉苦臉、憂心如焚、郁郁寡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