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likely to happen in a century] 一百年也遇不到一次,形容罕見
這是百年不遇白毛風
這種好事真是百年不遇
形容很少遇見。《花城》1981年第1期:“ 傅家甸 的百姓們全說,若不是這些大鼻子到了 傅家甸 , 松花江 萬萬不會來這麼一次百年不遇的武開江。”
“百年不遇”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一、釋義與特點
指一百年也難以遇到一次,形容極為罕見或難得發生的事件或現象。該成語為中性詞,無明确褒貶傾向,強調事件的稀缺性而非性質好壞。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老舍的話劇《龍須溝》第三幕,原文為:“不是要開大會嗎?百年不遇的事,我歇半天工,好開會去。” 這一語境體現了成語用于強調“開大會”這一事件的罕見性。
三、語法結構及用法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延伸說明
該成語多用于客觀描述罕見現象,如自然災害、社會事件等。例如:“科學家預測此次彗星回歸是百年不遇的天文現象”。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高頻事件。
百年不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某種事物在一百年中隻會出現一次,非常罕見。這個成語可以通過拆解部首和筆畫來理解其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百年不遇包含了三個部首,分别是“白”、“年”和“一”,其中“白”表示數字“一百”,“年”表示時間,“一”表示數量。整個成語共有13個筆畫。
來源:百年不遇最早出現在《禮記·月令》中,其中的原文是“百年不遇祭黃帝”。百年不遇一詞在此處表示祭祖活動每百年才會舉行一次,意味着這種活動非常罕見。
繁體字:百年不遇的繁體字為「百年不遇」。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百年不遇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一些筆畫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例句:這次的大雪非常罕見,絕對可以說是百年不遇的雪災。
組詞:百年一遇、罕見、少有、千載難逢。
近義詞:千載難逢、鳳毛麟角、罕見。
反義詞:每年都有、十次九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