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敵軍占領的地方。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曹景宗》:“東關無一戰之勞,塗中罕千金之費,而司部懸隔,斜臨寇境,故使狡虜憑陵,淹移歲月。”《新唐書·王栖曜傳》:“始将兵時,涉寇境,遇遊騎環合,乃規百步立表而射,每射破的,虜相顧懼,引去。”
“寇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敵軍占領的地方。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1. 基本釋義 由“寇”(敵寇、侵略者)與“境”(邊境、領土)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敵寇入侵的邊境地區,後引申為被敵軍占據的疆域。
2. 使用場景
3. 文獻例證 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中“斜臨寇境”一句,生動刻畫了邊境被敵軍壓境的危機狀态。
小貼士:該詞屬于書面化表達,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寇境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寇(宀+㐅):宀為寶蓋頭部首字,表示有關屋宇、房屋的意思;㐅是寇字的右半部分,表示“奸邪”的意思,共有8畫。
境(土+京):土為地土部首,表示與土地、地方有關的意思;京為境字的右半部分,表示庭院的意思,共有9畫。
來源:
寇境在古代中國有“入寇的國界”或“邊境受敵侵犯”的意思。如《晉書·苻堅載記》:“苻堅至河洛,…議擊鐘會于寇境也。”
繁體:
寇境的繁體字是「寇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繪畫和書法中,寇境的字形存在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寇的字形是「寇」;境的字形是「敬」。
例句:
1. 他們正在為維護國家的寇境而奮鬥。
2. 這座城市位于邊境,是一個寇境之地。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