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慎憂懼。 宋 蘇轍 《辭翰林學士劄子》:“悃誠迫切,進退兢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劉夢得謝上表》:“一麾出守,方切兢危,三命滋共,弗容控避。”
“兢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ng wēi,其核心含義是戒慎憂懼,形容人在面對潛在風險時表現出的謹慎、警惕的狀态。
字義分解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在重要場合或關鍵決策中的心理狀态,如宋代蘇轍《辭翰林學士劄子》中“進退兢危”,體現對自身處境的審慎态度。洪邁《容齋四筆》中“方切兢危”則進一步強調對職責的憂懼感。
現代延伸
當代可類比為職場、學業等場景中因壓力或責任重大而産生的謹慎心理,例如:“他對項目驗收兢危以待,反複核查每個細節”。
“兢危”融合了謹慎與憂患意識,既可用于古典文獻,也適用于現代語境,表達對潛在風險的警覺态度。
兢危是一個形容詞,意為非常擔心、憂慮、戰戰兢兢的狀态。它用來形容人在面臨危險或困境時的緊張不安。
兢危的部首是兒字底部的兒,并且它的筆畫數為14畫。
兢危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虞書·夏書·葛大虎解》,後來成為漢字詞語。它的用法較少,主要用于文言文文獻中。
兢危的繁體字為“兢危”,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有時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兢危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聽到老師叫他去講台上演講,心裡不禁兢危起來。
2. 考試前的幾天,他整晚整晚地睡不好,兢危地擔心考不好。
1. 兢兢業業:形容一個人非常認真努力的樣子。
2. 兢兢業業:形容一個人非常認真努力的樣子。
1. 忐忑:形容内心不安,擔心不定。
2. 焦慮:形容内心緊張不安,憂慮不安。
1. 從容:形容心态平靜,泰然自若。
2. 泰然:形容心情安定,不慌不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