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慎憂懼。 宋 蘇轍 《辭翰林學士劄子》:“悃誠迫切,進退兢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劉夢得謝上表》:“一麾出守,方切兢危,三命滋共,弗容控避。”
“兢危”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處于危險或不安定環境而保持高度謹慎的狀态。該詞由“兢”與“危”二字共同構成詞義:
單字解析
組合詞義
“兢危”融合了主客觀雙重語義,既可形容客觀環境的險峻狀态(如《明史》中“國勢兢危”),也用于描述人物在危機中的謹慎态度(如《資治通鑒》中“君臣相戒,若涉淵冰,兢危之至”)。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多用于書面語境。
近義關聯
與“岌岌可危”“如臨深淵”等詞構成近義關系,但更側重強調主體在危險中的持續警覺狀态,而非單純描述危險程度。其詞性活用特征明顯,既可作形容詞(處境兢危),也可作動詞(兢危自持)。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自《漢語大詞典》《重編國語辭典》等工具書核心詞條,并依據古代經典文獻用例進行語義補正。
“兢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ng wēi,其核心含義是戒慎憂懼,形容人在面對潛在風險時表現出的謹慎、警惕的狀态。
字義分解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在重要場合或關鍵決策中的心理狀态,如宋代蘇轍《辭翰林學士劄子》中“進退兢危”,體現對自身處境的審慎态度。洪邁《容齋四筆》中“方切兢危”則進一步強調對職責的憂懼感。
現代延伸
當代可類比為職場、學業等場景中因壓力或責任重大而産生的謹慎心理,例如:“他對項目驗收兢危以待,反複核查每個細節”。
“兢危”融合了謹慎與憂患意識,既可用于古典文獻,也適用于現代語境,表達對潛在風險的警覺态度。
半休褒衣危冠壩趾坌塺變色鏡避者達孛戾駁荦不和孱困承搭仇冤粗通宕延恫喝惡鬼飯後鐘諷玩蝮鸷光彩溢目趹踶化俗徊腸傷氣昏賴奬説兼夕接竈姬孔具樂開元寺克羅地亞鍊鋸麻痺不仁慢藏門杯妙境柰園片兒湯強鉏籤子凄靜清才妻小拳石聲教身後蕭條神逝魄奪慎修時叙誰是誰非說雨談雲酸漿談不容口同心苣歪行貨望夕無能為役閑達鄉試仙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