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唐 王播 少年孤貧,客居 揚州 惠明寺 木蘭院 ,隨僧齋食。日久,衆僧厭惡,故意齋後才敲鐘。 王播 聞聲就食,撲空,因題下“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兩句詩。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卷下。一說為 唐 段之昌 事。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後遂用作貧窮落魄,遭受冷遇的典故。 宋 蘇轼 《石塔寺》詩:“乃知飯後鐘,闍黎蓋具眼。” 清 趙翼 《遣興》詩之三:“一生隻見甖中粟,舉世争趨飯後鐘。”
“飯後鐘”是一個源自唐代的典故,主要用來形容人貧窮落魄時遭受冷遇的境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說法最早見于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記載了唐代官員王播的早年經曆。另有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提到類似故事,但主角為段之昌,說明典故在流傳中存在不同版本。
王播少年時家貧,寄居揚州惠明寺。僧人起初允許他隨僧衆一同用齋,但後來故意改為飯後敲鐘,導緻王播聞鐘聲趕來時齋飯已畢,隻能空腹離開。王播受此冷遇,在牆上題詩自嘲:“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
清代趙翼《遣興》詩“舉世争趨飯後鐘”,以及宋代陸遊“龛壁空留飯後鐘”等詩句,均化用此典表達對現實的諷喻。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文獻對故事細節有細微差異,但核心均圍繞“鐘聲遲響緻人失食”的冷遇場景展開。若需了解更完整的文獻記載,可參考《唐摭言》或《北夢瑣言》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