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化俗的意思、化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化俗的解釋

(1).謂風俗受德教而發生變化。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必若所雲,則是 蜀 不變服,而 巴 不化俗也。”《後漢書·曹褒傳》:“以禮理人,以德化俗。” 宋 蘇轼 《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口號》:“文母憂懃初化俗,曾孫仁孝已通天。” 明 何景明 《憶昔行》:“君行訪古兼化俗,長楫輶軒指南極。”

(2).教化與風俗。 漢 張衡 《西京賦》:“故帝者因天地以緻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化俗之本,有與推移。” 漢 王符 《潛夫論·德化》:“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於本,行起於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化俗”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風俗受德教而改變
    指通過道德教化使社會風俗發生變化。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統治者或聖賢通過禮儀、德行引導民衆改良習俗。例如:

    • 漢代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提到“巴不化俗也”,指巴地未受教化而保留舊俗。
    • 《後漢書·曹褒傳》中“以德化俗”進一步說明德政對風俗的潛移默化作用。
  2. 教化與風俗的統稱
    指社會整體的教化措施與形成的風俗習慣,二者互為表裡。例如:

    • 張衡《西京賦》提出“化俗之本,有與推移”,強調教化需因時因地調整。
    • 漢代王符《潛夫論·德化》提到“化俗者,行也,末也”,認為教化需以民衆心性為基礎。

二、經典用例與延伸

三、總結

“化俗”既可指通過德教改變社會風俗的動态過程,也可指教化與風俗的靜态結合體。其内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教易俗”的政治理想,常見于史書、政論及文學作品中。

如需更詳細引證或相關近義詞,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潛夫論》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化俗

化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詩文或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含混和隱晦之美,意為将俗世風情融入文藝創作中,使之超越塵世的平凡。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化俗共由“⺡”和“人”兩個部首組成,總計7畫。

來源

《化俗》一詞最早出現在晚明吳趼人的《衆妙集》中,後來又在清代鄭闆橋的《莘莘曲詞考》中被引用和解釋。

繁體

化俗的繁體字是「化俗」,拼音為huà s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化俗的漢字寫法分别是「化蜀」,意為将生活在四川地區的風情融入文藝創作中。

例句

1. 他的作品以其化俗的藝術風格而聞名。

2. 他的詩作通過一種化俗的手法,将尋常的生活表達得深邃而富有韻味。

組詞

化俗的相關詞語包括:俗諺、化風、世俗、化青等。

近義詞

化俗的近義詞有:婉約、含蓄、晦澀等。

反義詞

化俗的反義詞是:直率、直白、明了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