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的意思、克羅地亞的詳細解釋
克羅地亞的解釋
東南歐國家。在巴爾幹半島上,臨亞得裡亞海。面積565萬平方千米。人口478萬(1991年)。首都薩格勒布。内陸是平原和丘陵,西部是山地。沿海為地中海氣候,内陸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工業較發達。農産品有小麥、玉米等。
詞語分解
- 克的解釋 克 (④剋) è 能夠:克勤克儉。 戰勝,攻下:攻克。克複(戰勝敵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剛。 嚴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消化:克食。 公制重量單位或質量單位:一克等于
- 亞的解釋 亞 (亞) à 較差:他的體力不亞于你。 次一等:亞軍。亞聖。 原子價較低的,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一個氫原子或氧原子的:硫酸亞鐵。 指“亞細亞洲”(位于東半球的東北部,簡稱“亞洲”):東亞。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克羅地亞(漢語拼音:Kè luó dì yà),是一個位于歐洲東南部的國家。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權威來源對其詳細解釋如下:
-
詞源與基本定義:
- “克羅地亞”是中文對該國國名“Croatia”的标準音譯譯名。
- 在漢語中,它專指位于巴爾幹半島西北部、亞得裡亞海東岸的主權國家(Republic of Croatia / Republika Hrvatska)。該譯名已被《世界地名譯名詞典》等權威工具書收錄并标準化。來源:《世界地名譯名詞典》(中國地名委員會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
地理與政治屬性:
- 地理位置:克羅地亞北接斯洛文尼亞和匈牙利,東鄰塞爾維亞,東南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與黑山,西瀕亞得裡亞海。其狹長的海岸線擁有衆多島嶼,以達爾馬提亞海岸風光聞名。
- 政治體制:克羅地亞是一個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為薩格勒布(Zagreb)。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外國地理卷 - 歐洲國家。
-
曆史沿革:
- 克羅地亞民族在公元7世紀左右遷徙至現居住地,曾建立早期封建王國。後長期處于匈牙利王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1918年加入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後稱南斯拉夫王國)。二戰後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1991年6月25日宣布獨立,脫離南斯拉夫。來源:《世界曆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詞條。
-
文化特色:
- 克羅地亞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包括杜布羅夫尼克古城(世界文化遺産)、斯普利特的戴克裡先宮(世界文化遺産)等。其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使用拉丁字母。足球運動在該國非常普及并取得顯著成就。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官方網站(可查證相關遺産地信息)。
“克羅地亞”在漢語中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位于歐洲東南部、亞得裡亞海沿岸的獨立共和國,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
網絡擴展解釋
“克羅地亞”一詞的含義及國家概況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
詞源與民族含義
“克羅地亞”(Croatia)源自民族名稱“克羅地亞族”(Hrvati),在斯拉夫語系中意為“山崗上的人”。這一名稱反映了早期克羅地亞人居住在多山地區的地理特征。
-
國家概況
- 地理位置:位于歐洲東南部,地處巴爾幹半島與地中海交彙處,西臨亞得裡亞海,與意大利隔海相望,陸上與斯洛文尼亞、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國接壤。
- 領土面積:約5.66萬平方公裡,海岸線曲折,長度達1778-1880公裡,繼承了前南斯拉夫約90%的海岸線。
- 人口與民族:總人口約417萬,90%為克羅地亞族,其餘為塞爾維亞族、匈牙利族等22個少數民族。
- 首都與語言:首都為薩格勒布,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
-
曆史背景
克羅地亞10世紀建立王國,後長期受匈牙利和奧地利統治。1918年加入南斯拉夫,1991年成為首個從南斯拉夫獨立的國家,2013年加入歐盟,2023年加入申根區。
-
自然與經濟
- 地形與資源:多山地丘陵,森林覆蓋率近50%,氣候多樣(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等)。
- 經濟特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旅遊業、造船業和制藥業為支柱産業,人均經濟水平在前南斯拉夫國家中位列第二。
-
冷知識補充
南斯拉夫聯邦的創立者鐵托是克羅地亞人;該國國旗上的紅白格子圖案是歐洲最古老的國徽之一,源自中世紀王國徽章。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百科及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比諷瀕海不名一格長春不老乘理此起彼落寸情大古裡典型性釣客帝綸鼎铏鼎足反羽鳳函粉面朱唇耕夫勾牒光榮洪規花池惶迫華邃矯矯不群箕伯诘鞫金仆姑稷嗣基因濫官污吏柳條魯衛之政陸讋水慄縷細毛糙麪包謬登木碗撓阻撚塑偏指平布破撥遣谪器待勤進驅剿辱國喪師瑞禾上下翻騰石緑守壹竦踴特稱判斷挑字眼兒同窗鴕鳥政策孝陵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