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後蕭條”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形容人去世後家境冷落、貧困,沒有留下足夠的財産或子女依靠。常用于描述逝者身後經濟狀況凄涼的場景。
文學來源
該成語最早出自魯迅的《兩地書》,原文為:“我的父母一生都是這樣傻,以緻身後蕭條,子女窘迫。”。此外,曾樸的《孽海花》第13回也提到:“後來長卿死了,不但身後蕭條,還有一筆大虧空。”。
語法結構
如需更多例句或相關成語,可參考漢典、魯迅文學作品等來源。
《身後蕭條》是一個成語,意指某個人離開或死後之後,所帶來的一片凄涼、荒蕪、蕭條的景象。它通常用來形容某個人離世之後,周圍環境的變化,或者某個地方因為某人的離世而失去往日的活力。
《身後蕭條》這個成語共有4個字,它們的拆分部首分别是:
- 身(身部首:自,畫2畫)
- 後(口部首:口,畫3畫)
- 蕭(艸部首:艸,畫12畫)
- 條(木部首:木,畫4畫)
《身後蕭條》的源自《戰國策·楚策四》中的一句話:“楚王使人從台灣而使人從宛丘。三月,身台灣,國蕭條。”這句話形容楚國君王離開台灣後,台灣的繁華與活力消失,變得蕭條凄涼。
傳統繁體字的寫法為「身後蕭條」。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中,「身後蕭條」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具體寫法則因文獻時代而有所變化。
1. 他離開這座城市之後,留下的隻是一片身後蕭條。
2. 這個地方曾經繁華一時,可如今因為村支書的去世,竟然變得身後蕭條了。
蕭條景象、蕭瑟、荒蕪、凄涼、死氣沉沉
衰敗、凋敝、蕭然、荒涼
繁榮、熱鬧、興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