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漿的意思、酸漿的詳細解釋
酸漿的解釋
(1).草名。多年生草,高二、三尺,葉卵形而尖,六七月開白花。開花後,萼肥大成囊狀,包圍漿果,其色紅,根莖花實均可入藥,有清熱化痰的功用。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酸漿》。
(2).酢漿草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九·酢漿草》。
詞語分解
- 酸的解釋 酸 ā 像醋的氣味或味道:酸菜。酸溜溜。酸梅。酸甜。酸奶。酸棗。 化學上稱能在水溶液中産生氫離子的化合物,分“無機酸”、“有機酸”兩大類:鹽酸。碳酸。硝酸。硫酸。酸堿度。 譏諷人的迂腐:窮酸。寒酸。
- 漿的解釋 漿 (漿) ā 比較濃的液體:豆漿。紙漿。灰漿。漿果。漿液。 用粉漿或米湯等浸潤紗、布、衣服等物:漿洗。 漿 (漿) à 同“糨”。 筆畫數:; 部首:水;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酸漿,又名紅姑娘、挂金燈等,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和豐富文化内涵的植物。從漢語詞典及植物學角度,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酸漿(Physalis alkekengi L.)是茄科酸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源于果實特征:成熟漿果呈橙紅色,外包宿存花萼形成的燈籠狀革質囊,味微酸甘,故稱“酸漿”。古文獻中多以其果實形态或藥用價值命名,如《本草綱目》載:“酸漿,以子之味名也……燕京野果名紅姑娘。”
二、植物學特征
- 形态:株高約40-80厘米,莖直立;葉互生,卵形;花冠白色,鐘狀;果實為球形漿果,直徑1-1.5厘米,成熟時鮮紅色,包裹于膨大的橙紅色宿萼内,形似燈籠(故别稱“挂金燈”)。
- 分布:廣泛分布于中國南北各省,常見于田野、路旁及山坡荒地,具有較強適應性。
三、名稱溯源與文化意涵
- 紅姑娘:因成熟果實色澤紅豔,民間拟人化稱為“姑娘”,常見于北方方言(如《燕京歲時記》)。
- 鬼燈籠:宿萼燈籠狀,夜間顯眼,部分地區賦予驅邪寓意。
- 古籍記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載其“主熱煩滿,定志益氣”;《唐本草》稱“燈籠草”,描述其“處處有之,苗似水茄而小,葉亦可食”。
四、藥用與經濟價值
- 傳統藥用:全草及果實入藥,性寒味酸,具清熱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之效。現代研究證實其含酸漿醇、生物堿等成分,有抗炎、抗氧化作用。
- 食用與觀賞:果實可制果醬或釀酒;宿萼色彩豔麗,常作插花材料,兼具經濟與觀賞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
-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 《中國植物志》第67卷(科學出版社)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纂委員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植物智網站(www.plantplus.cn) -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權威數據庫
注:以上鍊接為示例,實際引用請替換為相關書籍的官方出版社頁面或可信學術數據庫鍊接(如中國自然标本館、讀秀學術搜索)。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酸漿”的詞義,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酸漿”一詞有兩層含義:
- 植物名稱:指茄科酸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Physalis alkekengi L.,其果實外被膨大的萼片包裹,形似燈籠,故俗稱燈籠果、挂金燈等。
- 成語比喻:源自食用酸漿果後口腔的酸澀感,引申為形容心情痛苦或煩惱的狀态。
二、植物學特征
- 形态:高約0.6-1米,葉卵形,夏季開白花,果實成熟時萼片呈橙紅色囊狀,漿果圓形可食。
- 分布:原産中國,南北均有野生分布,東北地區栽培較廣。
- 别名:因地而異,北方稱“菇茑”“姑娘兒”,其他地區叫洛神珠、泡泡草等。
三、藥用價值
根、莖、果實均可入藥,具有:
- 清熱化痰:緩解咽喉腫痛、肺熱咳嗽;
- 利水通便:用于黃疸、水腫及二便不通;
- 抑菌作用: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四、文化背景
- 曆史記載:最早見于《爾雅》(公元前300年),《本草綱目》亦收錄其藥用功能。
- 現代應用:作為稀特蔬菜和藥用植物,兼具食用與保健價值。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圖譜或藥理研究,可參考《本草綱目》及相關植物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步幹百寺背對背徧舉鼻疽補天柱地層壑昌阜常饩抄事察恕徹宵崇雉彈诋當須導緻打業錢大查科平原頂頭東楹鬥促織豐筆分開分強圪台詭巧毂轉寒突很刻歡遊活東及事救兵開幕懶龍攬延涼花連環畫鸾幰虐割搶問愆素跒跁去太去甚色作沙飛神渥詩绫實用主義書筒所存體色彤幾問恤幄帟無分屋獸陿薄蝦荒蟹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