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指不足以供某人役使。後多用于自謙,表示才幹比某些人低下。《左傳·成公二年》:“ 孫桓子 還於 新築 ,不入,遂如 晉 乞師, 臧宣叔 亦如 晉 乞師。皆主 郤獻子 。 晉侯 許之七百乘。 郤子 曰:‘此 城濮 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 克 於先大夫,無能為役,請八百乘。’許之。” 宋 陳亮 《與朱元晦秘書書》:“ 亮 之不肖,於今世儒者無能為役,其不足論甚矣,然亦自要做個人。”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廚子》:“餘於 能始先生 無能為役,則 陳東标 之於 董桃媚 ,又豈止仙凡之判哉?”
(2).泛指沒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 宋 方嶽 《雨中有感》詩:“何以消憂惟酒可,無能為役以詩鳴。”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 少陵 出而瑰奇鴻麗,一變故方,後此無能為役。”
“無能為役”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克(指晉國将領)于先大夫,無能為役。” 此句是晉國将領自謙才能不及前人,後成為固定表達。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仍用于正式或文學性表達,強調對自身能力的謙遜态度,但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曆代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曆代詩詞評注。
無能為役是一個成語,表示對某一事情無能為力,不能發揮作用或者幹涉。無能為役的意思就是無法勝任、無法擔當。以下是對這個成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的解釋。
無能為役的拆分部首為無、力、彳,一共十三畫。
無能為役最早出現在南朝梁蕭衍的《論語解诂》中,原文為“十年躊躇,猶無兼濟天下之能,而役相乎?”後來成為流傳下來的成語。繁體寫作“無能為役”。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無能為役為“無能爲役”,爲是爪字旁,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他明知道這個項目困難重重,自己又沒有相關經驗,隻能被動接受安排,真可謂是無能為役。
無能為力、能能為役、能力有限
無計可施、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力不從心
力挽狂瀾、積極主動、能力出衆、有備無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