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除危難。《後漢書·龐參傳》:“ 季子 來歸, 魯 人喜其紓難。”《新五代史·閩世家·王鏻》:“兵士在道不肯進,曰:‘得 文傑 乃進。’ 鏻 惜之不與,其子 繼鵬 請與之以紓難。” 宋 陳郁 《話腴》:“妾即盛飾以待,家人駭之,然猶謂其往可紓難。”
“纾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ū nàn,其核心含義是解除危難或災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權威古籍記載,“纾難”指通過行動解除國家、集體或個人面臨的重大危機或災難。例如《後漢書·龐參傳》中“季子來歸,魯人喜其纾難”,以及《新五代史》中“兵士在道不肯進,曰:‘得文傑乃進。’鏻惜之不與,其子繼鵬請與之以纾難”,均體現了這一含義。
常見用法
該詞常與“毀家”連用為成語“毀家纾難”,表示不惜傾盡家産以解救國難。例如曆史語境中描述愛國志士“毀家纾難、勇赴國殇”,強調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財富的精神。
延伸辨析
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仍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例如描述政府或國際組織為災區“纾難”的行動,或企業面臨危機時的纾困措施(需注意“纾困”與“纾難”的程度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後漢書》《新五代史》等文獻。
《纾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纾”和“難”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纾”字的部首為“糸”(mì),總筆畫為7;
“難”字的部首為“阜”(fù),總筆畫為8。
【來源】
“纾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詩經·大雅·聖啟》一章:“豈曰纖介難以言,孰纾此困終不悔。”後來,這個詞逐漸廣泛應用于相關的語境中,指解除困難、緩解危難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為「紓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纾的字形為「㐬」,而難的字形為「墳」。
【例句】
1.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纾難民的生活困境。
2. 她主動借錢給我,以纾難于我臨時的經濟困難。
【組詞】
纾難集團、纾難基金、纾難解圍、纾難工作
【近義詞】
解困、救急、排難、減難
【反義詞】
困難、疾難、險難、急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