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藏匿行蹤。 明 徐元 《八義記·鉏麑觸槐》:“聽得譙樓鼓二更,是我潛蹤躡跡,欲刺權臣。”
“潛蹤蹑迹”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án zōng niè jì,意為藏匿行蹤,隱蔽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暗中隱藏自己的蹤迹,避免被他人發現。常用于描述秘密行動或隱蔽行蹤的行為。
出自明代徐元的戲劇《八義記·鋤麑觸槐》,原文為:
“聽得谯樓鼓二更,是我潛蹤蹑迹,欲刺權臣。”
描寫刺客在深夜隱藏行蹤,意圖刺殺權臣的場景。
可用于描述: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八義記》原文或相關戲劇研究資料。
潛蹤蹑迹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隱藏身形,悄悄地跟蹤他人并留下迹象。具體來說,潛蹤是指悄悄地跟蹤他人的動作,蹑迹則是指給人留下迹象或痕迹。
潛蹤蹑迹的部首分别是“氵”和“足”,其中“氵”是水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足”則是指腳。根據這些部首,可以推測潛蹤蹑迹與隱藏自己行動、觀察他人相關。
從字形結構上看,潛蹤蹑迹共有15個筆畫。拆分之後,“潛”有三個筆畫,“蹤”有十個筆畫,而“蹑”則有七個筆畫。
潛蹤蹑迹一詞來源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漢代時期,人們經常使用這個詞來形容行蹤隱秘、留下痕迹的特點。
在繁體字中,“潛”、“蹤”、“蹑”、“迹”這四個字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存在一些變體,對于潛蹤蹑迹這個詞,古代人們可能會采用一些不同的寫法。比如,“潛”在金文中的寫法為“”,而“蹤”在篆書中的寫法為“”,這些變體都是根據當時的書寫風格和習慣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潛蹤蹑迹這個詞的例句:
潛蹤蹑迹的組詞包括:“潛行”、“跟蹤”、“迹象”等。
與潛蹤蹑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密切關注”、“暗中監視”等,而相反義詞可以是“公開行動”、“顯露蹤迹”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