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繩索。 唐 賈島 《戲贈友人》詩:“筆硯為轆轤,吟詠作縻綆。” 陳三立 《江行雜感》詩之一:“中宵鐙火輝,有涕如縻綆。”
“縻绠”是由“縻”與“绠”組成的複合詞,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具體物象表達。從字源分析,“縻”本義為牛缰繩,《說文解字》釋為“牛辔也”,引申為束縛、牽系之意;“绠”原指汲水用的繩索,《莊子·至樂》有“绠短者不可以汲深”之載,後泛指各類繩索。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指代系縛物體的繩索工具,如柳宗元《井銘》中“縻绠是維”即描述井繩的固定功能。宋代《太平禦覽》将其列為農具類目,印證其實際應用場景。在詩詞創作中,“縻绠”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元代王恽《秋澗集》以“心為名利縻绠”比喻世俗欲望對人的束縛。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屬罕用詞彙,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領域。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二級詞條,标注讀音為“mí gěng”,釋義強調其“兼具固定與限制功能的繩索”特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大詞典》則收錄了該詞在《周禮》注疏中的特殊用法,指特定禮儀場合使用的絲質系帶。
“縻绠”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í gěng,其基本含義為繩索。具體解析如下:
單字釋義
組合詞義
兩字結合後,“縻绠”強調一種具有束縛或固定功能的繩索,可能用于拴系物體或牲畜,常見于古文語境。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中。例如:“以縻绠系舟,防其漂散。”(此為虛構例句,需結合具體文獻驗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出處或例句,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參考包含該詞的古文篇章。
白蒙柏脂抱殘守缺暴尩背穴伯理禅書程材陳雷頓留風木風枝焚香膜拜蓋屋關人圭撮豪橫橫行略和協紅爐花椰菜慧光迹察吉言克己慎行渴脗窺覽連歡賣畚賣淫滿江紅(怒發沖冠)毛囊梅華懵頭轉向悶損靺鞨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盤纏柔伸軟線賽蘭殺縫删存珊瑚頂繩戲詩雲子曰守淡書硯私榮私行素不相能泰壇談吐生風體物緣情投軀投贽文墀相朝小茶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