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繩索。 唐 賈島 《戲贈友人》詩:“筆硯為轆轤,吟詠作縻綆。” 陳三立 《江行雜感》詩之一:“中宵鐙火輝,有涕如縻綆。”
“縻绠”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í gěng,其基本含義為繩索。具體解析如下:
單字釋義
組合詞義
兩字結合後,“縻绠”強調一種具有束縛或固定功能的繩索,可能用于拴系物體或牲畜,常見于古文語境。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中。例如:“以縻绠系舟,防其漂散。”(此為虛構例句,需結合具體文獻驗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出處或例句,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參考包含該詞的古文篇章。
《縻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用以形容關系密切、緊密相連、難以分割的關系。
《縻绠》的部首是纟,總共有14個筆畫。
《縻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一篇中,意指相互纏繞、拉扯。
《縻绠》的繁體字為「縻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縻绠》的古時候寫法為「糜綆」。
這裡有一個例句來說明《縻绠》的使用:
他們之間的友誼如縻绠般緊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總能相互支持和幫助。
與《縻绠》相關的組詞有:
- 縻綿(形容關系長久、不易分離)
- 繩縻(形容關系緊密、不容易解開)
- 綆細(形容紡線細而堅固)
與《縻绠》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紐帶
- 羁絆
- 緊密
與《縻绠》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分離
- 解脫
- 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