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穅秕。《管子·禁藏》:“果蓏素食當十石,穅粃六畜當十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王文度 、 範榮期 ﹞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 王 遂在 範 後, 王 因謂曰:‘簸之揚之,穅粃在前。’ 範 曰:‘淘之汰之,沙礫在後。’”參見“ 穅秕 ”。
“穅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穅”和“粃”兩個漢字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穅(kāng)
同“糠”,指谷物脫粒後剩下的外殼或表皮,如稻殼、麥麸等。例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穅,谷皮也。”
現代用法:多用于形容粗糙、無價值之物,如“糟糠之妻”。
粃(bǐ)
同“秕”,指不飽滿或空心的谷粒,即“秕谷”。例如《詩經》中“彼疏斯粺”的“粺”即與“粃”相對,指精米。
現代用法:引申為“無用的部分”,如“去蕪存菁”。
“穅粃”合稱時,泛指谷物加工後的廢棄部分(糠皮和空殼),常比喻瑣碎、無價值的事物。例如: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出處。
《穅粃》(kang2 yi4)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穀”(谷)和“必”(必須)。
“穀”部在《康熙字典》中為谷部的俗體,由五個筆畫組成。 “必”部在《康熙字典》中為基本部首,由三個筆畫組成。
《穅粃》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穀粃」。
在古代,「穀」的寫法為「禾」和「谷」的結合,禾表示稻谷、作物的意思。而「必」則和現在的寫法相似,都是三橫組成。
1. 在農曆八月,我們需要開始收獲穀物了。 2. 學業上的成功離不開刻苦努力,這是一種付出就有收獲的穅粃規律。
穅粃并不常用于組詞,因為它是一個較為獨特的詞彙。
穅粃沒有明确的近義詞。
穅粃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