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静笃的意思、静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静笃的解释

清静无欲。《老子》:“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云笈七籤》卷九:“衣麤而浄在素洁也,居陋而隐守静篤也。” 明 吕坤 《答孙月峰》:“我朝如 陈白沙 之守静篤, 薛敬轩 之躬践履,学问尤为得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静笃"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源自道家典籍《道德经》。该词由"静"与"笃"两个单字构成,在《汉语大词典》中分别释义为:

  1. 静:从青从争,本义指颜色之纯净,引申为停止争斗后的安宁状态,《说文解字》释作"审也",指通过观察获得澄明心境。现代汉语中多指静止、安定、无杂念的精神境界。

  2. 笃:形声字从马竹声,《尔雅》训为"厚也",原指马行迟顿,后引申为专一、深厚之意,《礼记·中庸》载"笃行而不倦",强调持续专注的行为状态。

二者合成的"静笃"最早见于《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此处指通过虚静工夫达到的精神极致状态。北京大学出版社《老子注译》将其阐释为"心灵摒除杂念后呈现的纯粹观照状态,是体悟道体的根本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道家文化研究》进一步指出,这种状态包含三个维度:感官层面的外物隔绝、意识层面的思虑中止、精神层面的本体回归。

在当代语言学应用中,"静笃"多用于文学创作与修身养性领域,如钱钟书《管锥编》论艺术创作时,强调"静笃乃灵感孕育之温床"。该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标注为书面语,属文化负载词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静笃”是一个源自道家思想的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阐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静笃”由“静”与“笃”二字组成:

二、经典出处与延伸

  1. 道家经典:最早见于《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主张通过虚静观察万物循环规律。
  2. 道教文献:《云笈七签》以“居陋而隐守静笃”描述修行者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

三、深层内涵

四、总结

“静笃”不仅是传统哲学中的修养目标,更是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它要求从内在心性到外在行为均保持澄明与笃定,最终实现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

别人正在浏览...

拜寿闭门谢客饼拓鬓鸦鼻隧不足为外人道草庐长弟昌阜捶拉篡杀错臂掉慄调阴艼荧独旅二辰浮蚁甘露鬼狐缠寒噤浩壤镐宴核装置宏赡后槽黄连树豢扰婚币火铺检慎饥瘦揫敛酒升蹶泄圹圹立地生根令妻陇头蛮毡没寿民军剽拂品搭蒲弋潜住求福禳灾糗粻稔祸胎日暮途穷入质失留疎剌收恤松绿素珠兔丝燕麦危栏咸墨小狭喜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