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蟾酥的意思、蟾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蟾酥的解釋

大蟾蜍等耳後腺及皮膚腺的白色分泌物。有毒。幹燥後供藥用,主治癰毒疔瘡、咽喉腫痛等症。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蟾蜍》:“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於油紙上及桑葉上,插背陰處,一宿即自乾白,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輕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納口中,則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麪和成塊,乾之。”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玉》:“凡鏤刻絶細處,難施錐刃者,以蟾酥填畫而後鍥之。” 锺廣言 注:“﹝蟾酥﹞有侵蝕作用,填畫在玉上能侵蝕而呈現痕迹。”《新華日報》1980.5.16:“蟾酥是從癞蛤蟆身上刮取的一種稀有名貴藥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蟾酥(chán sū)是傳統中醫藥學中的一種動物性藥材,指從中華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幹燥而成的固體物。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義解析

  1. 字源構成

    “蟾”即蟾蜍(俗稱癞蛤蟆),“酥”指酥油狀物質,合稱指代蟾蜍腺體分泌的凝固物,因其外觀呈棕褐色或棕紅色團塊,質地酥脆易碎而得名 。

  2. 核心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蟾酥為“蟾蜍科動物幹燥分泌物”,具有明确的中藥炮制規範,需經濾渣、攤曬、切片等工序制成薄片或團塊 。


二、藥用特性

  1. 性味與歸經

    性溫,味辛;有毒。歸心經、胃經。主要功效為解毒消腫、止痛開竅,傳統用于癰疽疔瘡、咽喉腫痛、中暑神昏等症 。

  2. 活性成分

    含蟾毒内酯類(如華蟾酥毒基)、吲哚生物堿等成分,具有強心、抗腫瘤、局部麻醉作用,但過量可緻心律失常,需嚴格控量使用 。


三、文化與應用延伸

  1. 曆史記載

    明代《本草綱目》載:“蟾酥辛溫有毒,治發背疔瘡,一切惡腫”,印證其外科用藥地位 。

  2. 現代應用

    作為六神丸、梅花點舌丹等中成藥的核心原料,亦用于提取抗癌藥物成分。2020版《中國藥典》規定其華蟾酥毒基含量不得低于6.0% 。


四、注意事項

因含強心苷類毒素,内服需經專業炮制且嚴格控制劑量(通常0.015–0.03g),孕婦及體虛者禁用,外敷可能引起皮膚過敏 。


參考文獻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國家藥典委員會
  3.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4. 《中藥藥理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5. 《本草綱目》校注本· 中醫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蟾酥是傳統中藥材,主要來源于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後腺及皮膚腺的幹燥分泌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來源與性狀

2.藥用功效

3.用法與用量

4.毒性及注意事項

5.相關制品與保護

如需更完整的炮制方法或臨床應用案例,可參考《中國藥典》及專業中醫藥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賓燕讒譏朝緯稱名道姓塵邈尺簡蟲鳥沖退錯疊撮序彈棋彫饬廢寝忘飧覆滅富民侯格擲規警過樓函蓋包荒黑妝橫恩鴻鳦滿紙後軌畫栱華蘋件目嬌癡禁曲菌芝欄榥領家的賣劍玫瑰色沫饽牛高馬大暖陽陽偶年飄虀俏勤兒善兵上岸紗線射門詩辭勢利眼勢耀衰飒踏翠鼗鼙陶然自得騰海天福題叅缇萦推頌文官花險逼閑時銷蕩小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