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策·秦策五》:“ 甘羅 曰:‘夫 項槖 生七歳而為 孔子 師,今臣生十二歳於茲矣!君其試焉,奚以遽言叱也?’”後以“項槖”代稱早慧的兒童。 唐 路德延 《小兒師》詩:“ 項橐 稱師日, 甘羅 作相年。”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一:“ 梁鳴泉 公五歲在父抱中,輙請得即日就師學。父紿之雲:‘今破日不佳耳。’公曰:‘以破吾愚,豈不佳!’父大驚異,每語人:‘吾斯知 項橐 黃童,非俊物也。’”
“項橐”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化象征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項橐(xiàng tuó)是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日照或兖州)的神童,據《戰國策·秦策五》和《三字經》記載,他年僅七歲便以智慧聞名,甚至被孔子尊為老師。這一典故體現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思想,後世尊稱他為“聖公”。
代指早慧兒童
自戰國時期起,“項橐”成為聰慧早熟兒童的代稱。例如唐代詩人路德延在《小兒師》中寫道:“項橐稱師日,甘羅作相年”,均以曆史人物比喻年少有為。
文獻記載與傳播
其事迹見于《戰國策》《淮南子》《三字經》等典籍,并被後世引用為勤學典範,如《三字經》中“昔仲尼,師項橐”,強調虛心求教的重要性。
“項橐”既指代曆史人物,也象征智慧與謙遜求學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典型符號。
《項橐》是一個成語,意指人的頸項下垂,類似于袋子或擔子。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姿态或氣質,通常表示沉重、低頭或壓力。
《項橐》的部首是木,由兩個部首組成:木和橐。
它的總筆畫數為15劃。
《項橐》原本是古代一些貴族家庭中佩帶在頸項下的裝飾品,用來裝載貴重物品。後來,成語《項橐》引申為形容人低垂的頸項。
繁體字為「項橐」。
在古代,「項橐」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漢朝初期,「項橐」可能被寫作「項䍥」。
1. 他因長期低頭工作,已經養成了一個明顯的《項橐》姿态。
2. 沉重的任務使他的《項橐》增加了許多。
3. 她的姿态高貴且筆直,完全沒有《項橐》的迹象。
1. 頸項 (jǐng xiàng):指頸部和項部。
2. 手橐 (shǒu tuó):古代貴族家庭中佩帶在手腕上的裝飾品。
近義詞包括「低頭」、「彎腰」、「鞠躬」。
反義詞包括「擡頭」、「挺胸」、「昂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