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 将軍 蘇峻 不聽朝廷征召,疑 庾亮 欲害己,勒兵自守。朝廷遣使諷谕之。 峻 曰:“臺下雲我欲反,豈得活耶?我寧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頭!”乃作亂。後以“山頭廷尉”指不聽征召之人。 明 夏完淳 《大哀賦》:“賜金罌則執政為貴人之牢,望山頭則廷尉皆君子之吝。” 清 錢謙益 《濟上逢嘉禾項仲展》詩:“相逢無後問乘車,執手潸然涕淚初, 劒 外官人君若此,山頭廷尉我何如?”
“山頭廷尉”是一個源自東晉時期的成語,其背景與曆史人物蘇峻相關,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出處:該成語出自《晉書·蘇峻傳》。東晉将領蘇峻因懷疑權臣庾亮意圖加害自己,拒絕接受朝廷征召,并擁兵自守。面對朝廷派使者勸谕,他回應道:“我甯可在山頭遙望廷尉(指朝廷司法官員),也不願廷尉在朝廷監視我。”後以“山頭廷尉”代指拒不服從征召、對抗中央的地方勢力。
結構分析:
需注意該成語屬于曆史典故,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學術或文學語境中。其核心在于強調中央與地方、集體與個人的權力關系矛盾。
《山頭廷尉》一詞是指古代中國法院中的山頭主管,即主持一方地區司法事務的法官。他們負責審理刑事和民事案件,以及保護人民的權益和維護社會秩序。這個詞語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文獻和曆史書籍中。
《山頭廷尉》的拆分部首是山(部首)、頭(偏旁部首)、廷(偏旁部首)、尉(部首)。
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7畫。
《山頭廷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制。在古代,廷尉一職是朝廷中職權獨立的行政官員,負責管理司法事務。屬于山頭廷尉職位的法官通常地位較高,能夠處理重大或複雜的案件。
《山頭廷尉》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山頭廷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山頭廷尉》中的「山」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巛」,而「尉」字在古代的寫法為「德」。
1. 在這個曆史小說中,山頭廷尉以正直和公正的形象被描繪出來。
2. 這位被控告的犯罪嫌疑人将會在明天出庭受審,面對山頭廷尉的審判。
廷尉官、廷尉署、主山頭廷尉、知山頭廷尉。
廷尉、差錯、審判官。
刑警、偵探、嫌疑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