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鼓”。古時歌舞,著革履踏行鼓上,謂之踏鼓。《周禮·春官·序官》“鞮鞻氏下士四人” 漢 鄭玄 注:“鞻,讀為履。鞮屨,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時倡蹋鼓沓行者自有屝。”《三國志·魏志·楊阜傳》:“ 洪 ( 曹洪 )置酒大會,令女倡著羅縠之衣,蹋鼓,一坐皆笑。” 明 袁宏道 《西施山》詩:“ 越王 跪進衣,夫人親蹋鼓。買死傾城心,教出迷天舞。”
“踏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分别來源于曆史記載和現代引申義:
指古代表演者穿着革履在鼓面上踏步起舞的技藝。這一形式最早見于《周禮》《三國志》等典籍:
作為成語時,其含義演變為比喻勇敢踏上征途、毫不退縮的精神:
兩種解釋的關聯性推測:成語的比喻義可能源于古代踏鼓舞所需的節奏感和膽識,但文獻中未見直接演化依據。使用時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指向。
《踏鼓》是一個成語,意為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在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來形容開始或者迎接新的挑戰。
《踏鼓》這個詞,拆分成兩個部首:足(zú)和鼓(gǔ),分别是“行走”和“樂器鼓”的意思。這個詞一共有13個筆畫。
《踏鼓》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軍事文化。軍隊在出征前會以踏鼓聲為號,士兵們會以此為信號,齊心協力鼓起勇氣,挺立行進。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意象逐漸演變為現代使用的成語。
《踏鼓》在繁體字中是「踏鼓」。
在古代漢字中,「踏鼓」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它的鼓部分可能會以「罒」或者「罓」來表示,寫法會有一些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踏鼓》的例句:
1. 他毅然踏鼓,決定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2. 我們應該鼓起勇氣,踏鼓邁向新的人生階段。
與《踏鼓》相關的組詞有:
1. 踏出:邁出,開始。
2. 鼓勵:激勵,鼓舞。
3. 勇氣:堅韌,膽量。
近義詞:
1. 踏上:開始,投入。
2. 邁進:前進,行進。
反義詞:
1. 步履維艱:踟蹰,猶豫。
2. 退縮:畏縮,後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