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花樹的意思、三花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花樹的解釋

即貝多樹。一年開花三次,故名。見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槃多》。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餘基隱嶙,仍知萬歲之亭;古木摧殘,尚辨三花之樹。” 唐 李白 《鳴臯歌奉餞叢翁清歸五崖山居》詩:“去時應過 嵩少 間,相思為折三花樹。” 王琦 注:“三花樹,即貝多樹也。” 明 王恭 《寄上清王道人》詩:“心懷九轉丹,夢繞三花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花樹,又稱貝多樹、思惟樹,是漢語古籍中對佛教聖樹貝葉棕(學名:Corypha umbraculifera)的雅稱。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核心釋義

指代貝葉棕,一種原産南亞的熱帶棕榈科植物。因古印度僧人常采摘其大型扇形葉片(貝葉)刻寫佛經,故被賦予宗教神聖性,漢譯時依其形态與佛教寓意稱為“三花樹”。名稱中的“三花”并非實指花朵數量,而是佛教中象征“戒、定、慧”三學的意象,隱喻修行境界(來源:《佛學大辭典》)。


二、文化淵源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中記載:“金剛座側有畢缽羅樹,雖經暴雨,葉不搖動,即菩提樹也……其側又有三花樹,高百餘尺,枝葉繁茂。”此處将佛陀悟道的菩提樹與三花樹并提,凸顯其在佛教聖地的地位(來源:《大唐西域記·羯朱嗢祇羅國》)。宋代法雲所編《翻譯名義集》卷三進一步明确:“貝多羅,此雲三花樹。其葉廣長,色光潤,書寫經文。”


三、植物學關聯

現代植物學考證,“三花樹”即貝葉棕。其樹形高大,葉片可長達3米,自古為佛經載體。因單片葉脈呈放射狀分叉,形似三瓣,契合“三花”之名;加之佛教文化中“三”為圓滿數(如三寶、三界),名稱遂融合自然特征與宗教符號(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3卷)。


知識延伸:貝葉經制作需将葉片蒸煮、壓平、裁切,以鐵筆刻字後塗墨顯文,可保存數百年不腐。雲南西雙版納傣族地區仍存此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網絡擴展解釋

“三花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三花樹”即貝多樹(梵語音譯),因一年開花三次而得名。這一解釋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槃多》。貝多樹在古代常用于書寫佛經,與佛教文化關聯密切。

2.文獻記載與引用

3.文化意義

三花樹不僅是植物名稱,更成為文學象征,常與隱逸、佛道思想相關。其“一年三花”的特性被賦予生命力旺盛、超脫凡俗的寓意。

4.讀音與結構

補充說明

需注意,“貝多樹”在不同文獻中可能指代不同植物,現代植物學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齊民要術》原文或唐代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胞裹避影補集不可勝數殘冬臘月層報喘喘蹙弱耳蔔峯岫豐鐘涪漚榦國感恚高徽高進官勳鼓風歸閑孤篠哈巴兒河員黉舍黃沙毀讒惛墊加耗解事扣火淚華兩握潦淖獵獲列題離世絕俗龍柏胪句羅告偻身馬船美德溟漲屏毗蒲柳之質塹壕曲毀攘拳熱盤上蟻子慎測升歌獅子鼻死氣沉沉檀舍恬默土紙外羨文運鮮胄下遷下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