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憐恤。 前蜀 杜光庭 《趙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詞》:“或害物傷生,曾無惻憫;或摧鋒禦敵,輕賜誅鋤。” 宋 梅堯臣 《觀放鹞子》詩:“碎腦非此辜,食肉爾何忍;取樂在須臾,我心良惻憫。”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宣統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廷寄》:“該處駐防旗丁戶口衆多,颠沛流離,朝廷時切惻憫。”
“恻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詞典類來源(如)。
恻憫(cè mǐn)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對他人遭受痛苦或不幸時所表現出的同情、憐憫、體諒之情。
恻憫的拆分部首是心字旁(忄)和敏字旁(敏),其中心字旁是指與心相關的意義,敏字旁表示敏感、細微的意思。恻憫的筆畫數目是15畫。
恻憫作為一個詞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稍有不同。恻憫的繁體字寫作「惻憫」,其中「惻」的字形稍有變化,字旁部首為心,并加上從「才」向右延伸的橫折形狀,表示心之感慨;「憫」的字旁是「忄」,與現代寫法相同。
「恻憫」這個詞來源于《孟子·盡心下》一篇文章,原文是:“聞下之善者,必以為己善。聞下之惡者,必以為己惡。” 古代文獻中多次提到“恻憫”這個詞,與對痛苦、不幸的他人所表現出的同情心有關。
以下是關于恻憫的例句:
1. 在他遭受困境時,她表現出了極大的恻憫。
2. 每次看到街上的乞丐,我都會産生恻憫之情。
與恻憫相關的組詞有:同情、憐憫、同仁。
恻憫的近義詞有:同情、憐憫、同仁。
恻憫的反義詞有:冷漠、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