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羈縻云。” 宋 赵昇 《朝野类要·羁縻》:“ 荆 广 川峡、溪洞诸蛮,及部落蕃夷受本朝官封而时有进贡者,本朝悉制为羈縻州,盖如 汉 唐 置都护之类也。”《明史·地理志一》:“终 明 之世……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县六。”
“羁縻州”是中国古代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行政管理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羁縻”一词源于马络头(羁)和牛缰绳(縻),引申为“笼络控制”之意。羁縻州即朝廷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行政区划,其特点是“因俗而治”,即保留当地风俗和部落首领的治理权,同时要求效忠中央政权。这类州相当于现代“自治区”,但政治性质更松散。
羁縻州与当代民族区域自治有相似性,但前者更强调中央对边疆的象征性控制,后者则赋予地方更高自治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参考宁夏文史研究馆等权威来源(如、4、5)。
《羁缉州》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受到羁绊或牵制的州县地区。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地理上的边境地区,暗示着与外界的联系不畅、难以自由发展。
《羁缉州》由“羊”、“缶”、“州”三个部首组成。其中,“羊”和“缶”为左右结构,表示引领和囚禁;“州”为主体部分,表示类似于县区的地域范围。总计有13个笔画。
《羁缉州》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篇中,是中国古代地理行政区划名词。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羁缉州》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上仍保持基本意义。具体的古代写法因时期而异,需要进一步研究。
1. 这片羁缉州地区长期以来受到战乱的困扰,无法实现经济的繁荣。
2.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那个羁缉州的居民亲近自然,保留着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
1. 羁缉:意为被拘禁、受限制。
2. 州县:指行政区划中的地方行政单位。
3. 羁绊:意为被束缚、牵制。
1. 近义词:羈縻、缧绁。
2. 反义词:得意、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