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兒童佩用的一種迷信物。舊時恐小孩夭折,故寄名于神或僧道為弟子,并佩戴僧道所畫的符箓,以辟邪祛祟,卻病延年。《紅樓夢》第八回:“﹝ 寶玉 ﹞項上掛着長命鎖、記名符--另外有那一塊落草時銜下來的寶玉。”
“記名符”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宗教和民俗意義的護身符,主要用于兒童身上,其核心功能與民間信仰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記名符是古代家長為兒童佩戴的迷信物品,目的是通過宗教儀式祈求孩子健康平安、避免夭折。傳統觀念認為,将孩子“寄名”于神佛、寺廟或道觀,并佩戴僧道繪制的符箓,可借助神靈之力驅邪避災、祛病延年。
文化背景
這一習俗源于中國古代對幼兒夭折的恐懼,反映了民間對神佛庇佑的依賴。家長會将孩子名義上過繼給寺廟或道士作為弟子,通過宗教身份增強孩子的“命格”。類似習俗在《紅樓夢》中也有體現,如賈寶玉出生時佩戴的“通靈寶玉”實為記名符的文學化描寫。
形式與别稱
記名符材質多樣,常見為金屬、木質或布質的牌子,而非傳統符紙(因此也稱“記名牌”)。部分文獻中它與“寄名符”通用,但後者更側重死後冥界庇佑的功能,而記名符主要用于現世護佑。
社會意義
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代醫療條件不足時,人們通過宗教儀式尋求心理慰藉的現象,同時也反映出宗法社會中對子嗣延續的重視。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記載、文學作品及民俗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細節,可查閱《紅樓夢》相關章節或地方志文獻。
《記名符》是指用來記錄人名或特定事物的符號或标記。它起到标明身份、代表個體的作用。
《記名符》字的部首是“言”(yán),總共由7畫組成。
《記名符》這個詞源自古代的命名法,當時人們使用特定的符號來代表人名,以便易于辨認和記憶。
《記名符》的繁體字為「記名符」。
在古時候,人們用傳統的筆劃書寫《記名符》。這種書寫風格保留至今,以展示漢字的傳統韻味。
他在重要文件上用自己的《記名符》籤字。
命名符、姓名符、标名符
名字符、簽名符、代號符
無名符、匿名符、無記名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