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正的意思、舉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正的解釋

(1).指出謬誤,加以糾正。《左傳·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友悌》:“ 畢構 為 益州 長史兼按察使,多所舉正,風俗一變。”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惜乎言官不能舉正,坐成其妄耳。”

(2).列舉其罪而正之以法。《後漢書·蘇章傳》:“ 順帝 時,遷 冀州 刺史。故人為 清河 太守, 章 行部案其姦臧……遂舉正其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舉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在古代文獻和特定語境中使用,其含義根據上下文有所不同,但核心都與“提出、指出或糾正(錯誤、偏差)”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動詞:指出錯誤并加以糾正

    • 釋義: 這是“舉正”最核心的含義。指發現、揭示錯誤、過失或不恰當之處,并提出正确的标準或做法來糾正它。
    • 來源依據: 此釋義廣泛見于古代典籍和權威詞典對古文用法的解釋中。例如,在《左傳》等史書中,“舉正”常表示對失禮行為的檢舉和糾正。現代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也收錄此義項。
    • 例句參考: 《左傳·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餘于終。” (這裡“舉正”指在曆法計算中,于年中設置閏月以糾正誤差)。
  2. 動詞:薦舉任用正直、賢能之人

    • 釋義: 由“舉”(推舉、選拔)和“正”(正直、端正)組合而來,指選拔和任用品行端正、才能出衆的人。
    • 來源依據: 此義項體現了古代選人用人的觀念,在儒家典籍和史書中有所體現。權威古漢語詞典如《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會收錄此用法。
    • 例句參考: (雖無單一經典例句直接對應,但此含義符合“舉賢才”、“舉直錯諸枉”等思想)。
  3. 名詞:古代官名

    • 釋義: 特指古代負責觀察天象、推算曆法的官員,即“曆正”或“太史”的屬官。其職責本身就包含發現和糾正曆法中的誤差。
    • 來源依據: 此義項為特定曆史官職名稱,見于《左傳》等史書注疏及古代職官研究著作。例如杜預在注解《左傳·昭公十七年》提到的“曆正”時,有時會聯繫到“舉正”的職能。
    • 例句參考: 《左傳·昭公十七年》:“鳳鳥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 (注疏中常将“曆正”及其屬官與“舉正”的職責相關聯)。
  4. 動詞:特指在曆法中設置閏月以調整時序

    • 釋義: 這是第一個義項在曆法領域的具體應用。指通過設置閏月來糾正陰陽曆之間的偏差,使曆法與季節變化相符合。
    • 來源依據: 此義項直接來源于對《左傳·文公元年》中“舉正于中”的經典解釋,曆代經學家(如杜預、孔穎達)及天文曆法史著作均有闡述。
    • 例句參考: 同上《左傳·文公元年》例。

“舉正”一詞的核心意義在于“揭示偏差,提出并确立正确的标準或做法”。其具體應用場景包括:

權威性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舉正”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指出謬誤并糾正
    源自《左傳·文公元年》:“舉正于中,歸餘于終”,指在曆法制定中通過觀察天象糾正誤差。後引申為對錯誤行為的檢舉和修正,如《後漢書》提到官員“不奏聞,又無舉正”即批評失職。

  2. 依法列舉罪行并懲處
    如《後漢書·蘇章傳》記載,蘇章任刺史時“舉正其罪”,指依法揭露并懲治貪腐行為。

二、現代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視為成語,強調“堅持正義與道德準則”,但此用法更接近對古義的引申,而非直接對應原典。

三、使用場景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進一步分析詞義,避免泛化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挨家比戶哀疚按訊百圾碎比句秉圭斥近馳甬川岫純粹唇焦舌敝大憝調轉鼎折法蘭西内戰繁秾匪營瘋鬧封台附掌供菜構擯龜言覈考鶴台紅頭軍嘉趣跻攀九天繼踵而至眷慕眷渥客帳老生常談列大夫菱形曆日曠久籠頭輪匠旅升率由舊則命棹敏捷末限女孽旁稽秋陸乳臭兒塞包袱沙果沙路説大口鐵闆推誠瓦楞蛙鳴蚓叫梧台瞎賬西落鬼戎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