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出謬誤,加以糾正。《左傳·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友悌》:“ 畢構 為 益州 長史兼按察使,多所舉正,風俗一變。”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惜乎言官不能舉正,坐成其妄耳。”
(2).列舉其罪而正之以法。《後漢書·蘇章傳》:“ 順帝 時,遷 冀州 刺史。故人為 清河 太守, 章 行部案其姦臧……遂舉正其罪。”
“舉正”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指出謬誤并糾正
源自《左傳·文公元年》:“舉正于中,歸餘于終”,指在曆法制定中通過觀察天象糾正誤差。後引申為對錯誤行為的檢舉和修正,如《後漢書》提到官員“不奏聞,又無舉正”即批評失職。
依法列舉罪行并懲處
如《後漢書·蘇章傳》記載,蘇章任刺史時“舉正其罪”,指依法揭露并懲治貪腐行為。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視為成語,強調“堅持正義與道德準則”,但此用法更接近對古義的引申,而非直接對應原典。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進一步分析詞義,避免泛化使用。
舉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舉(部首:手,筆畫數:4)和正(部首:止,筆畫數:5)。
舉字源于古代象形文字,形狀像手握物品的樣子,表示抓取、拿起的動作,引申為舉起、提起的意思。
正字的字源也是象形文字,其形狀表現了一個腳步邁出去的樣子,表示正直、正确的意思。
漢字的繁體形式為舉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舉字在古代常用篆書字體,筆畫連續流暢,形猶如龍飛鳳舞。
以下是一些例句使用舉正:
1. 我們應該時刻舉正自己的價值觀,做一個正直的人。
2. 在考試中,考生舉正手中的筆,準備作答。
3. 領導舉正指出了我們的錯誤,并指導我們如何改進。
舉正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如:
1. 舉案齊眉(形容夫妻關系和睦,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樣子)
2. 舉一反三(形容能夠從一個具體問題推廣到其他相似問題,思維能力強)
舉正的近義詞包括:提起、擡起、握住。
舉正的反義詞包括:放下、放開、松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