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子孫世代繼承;子孫繁衍。《國語·晉語四》:“嗣續其祖,如穀之滋。” 韋昭 注:“言子孫将繼續其先祖,如穀之蕃滋。” 漢 揚雄 《太玄·廓》“廓無子,室石婦” 司馬光 集注引 唐 王涯 曰:“室於石女,無復嗣續之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這也為嗣續大計,無可奈何。”
(2).指後嗣,子孫。《梁書·儒林傳·範缜》:“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絶其嗣續。” 前蜀 杜光庭 《中元衆修金箓齋詞》:“或幽陰尚滞,渙澤未霑,或嗣續已無,奠羞多闕。”
(3).延續。 唐 鮑溶 《湘妃列女操》:“雲和終奏鈞天曲,乍聽寶琴遙嗣續。” 姚華 《論文後編》二:“其餘雜名殘語,偶然撰作,未聞嗣續。” 梁啟超 《新民說·論權利思想》:“歷覽東西古今亡國之史乘……夫此等政府,豈嘗有一焉能嗣續其命脈以存於今日者。”
“嗣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家族血脈的延續和子孫後代的傳承。例如《國語·晉語四》提到“嗣續其祖,如穀之滋”,強調子孫應像谷物生長一樣繁衍生息,繼承先祖基業。在《儒林外史》中,也提到“為嗣續大計”而采取行動,體現傳統社會對延續香火的重視。
直接表示後代子嗣。如《梁書·儒林傳》中“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此處“嗣續”即指家族的後代。前蜀杜光庭的文獻中也用“嗣續已無”表達沒有子嗣的含義。
廣義上可指事物或傳統的延續。例如《太玄·廓》中“室於石婦,無復嗣續之道”,比喻無法延續某種狀态。現代用法中,也可用于文化、制度等抽象概念的傳承。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國語》《儒林外史》等文獻原文。
《嗣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繼承和延續,在中國文化中常用來形容後代繼承前人的衣缽,延續前人的事業。
《嗣續》這個詞由“口”、“昔”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3個筆畫。
《嗣續》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左傳·哀公九年》:“世之嗣續者也難”,意為後繼者難以做到繼承前人的事業。
《嗣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嗣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嗣續」的字形略有不同,嗣的上半部分是“自”而不是“口”,續的下半部分是“绀”而不是“昔”,整體字形更加複雜。
1. 這家企業由子孫繼承,實現了世代嗣續。
2. 他是這個行業的嗣續者,将繼續父輩的事業。
1. 嗣宗:指繼承家族祖業的下一代。
2. 續弦:指再婚。
3. 嗣子:指繼承父位、家族血脈的兒子。
1. 繼承
2. 延續
3. 承襲
斷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