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書。 宋 蘇轼 《答許狀元啟》:“忽承牋牘之臨,皆自聽聞之誤。”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五》:“ 宋 劉穆之 目覽詞訟,手答牋牘。”
“牋牍”一詞中的“牋”應為“箋”的異體字,而“牍”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版。結合詞義及曆史用法,具體解釋如下:
牍的含義
牍(dú)本義為古代書寫用的木版,形制多為長方形,長度通常為一尺(約23厘米),常用于書寫文書、書信或簿籍。如《說文解字》記載:“牍,書版也。”朱駿聲進一步說明已書寫的木版稱“牍”,未書寫的稱“椠”。此外,“牍”也代指文書内容,如“尺牍”即指書信。
箋的含義
“箋”原指古代注釋經書的小幅紙張,後引申為書信或信紙。例如《文心雕龍》提到“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即用箋記錄心意。與“牍”結合時,可能泛指書信或公文。
牋牍的合義
二者連用多指書信或公文類文書,屬古代書面交流的常見載體。例如“苞苴竿牍”(《莊子》)即以竹簡傳遞問候,體現其實際用途。
補充說明:牍在古代還曾作為樂器“舂牍”使用,通過撞擊地面發聲,但此義與書寫無關。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注》或漢代簡牍文獻。
《牋牍》(pái dú)是一個表示寫字或書寫的名詞,也可以用作動詞,表示寫、記錄或記載。下面我們分别來介紹一下《牋牍》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牋牍》的拆分部首是牜(牛的部首)和卩(印章部首),可以看出牋牍與牛、印章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牋牍》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是古代文書或文件的意思。在繁體字中,牋牍被寫作“牋”。它的簡化字是“牍”,現代大陸地區使用的是簡化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說文解字》中,牋牍的書寫方式為:“首有牙刀,參第四字。”這意味着首先寫“牙”字的刀形,再寫第四個字形參與構造。
1. 他以一本精美的《牋牍》記錄下這段曆史。 2. 請您在《牋牍》上籤字确認。
組詞中可以使用《牋牍》這個詞的一些例子有:
- 制牋(zhì pái,制作文件) - 文牍(wén dú,文案文件) - 奏牍(zòu dú,奏章文書)
和《牋牍》在意思上比較接近的詞彙有:
- 文書(wén shū) - 文件(wén jiàn) - 文牍(wén dú)
而相反的意思可以使用諸如:
- 口頭(kǒu tóu,口述、非書面的) - 口信(kǒu xìn,口頭傳遞的消息)
總之,《牋牍》是一個表示寫字或書寫的詞彙,它的拆分部首是牜和卩,總筆畫數為9畫,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古代寫法為“首有牙刀,參第四字”。現代大陸地區常用的簡化字形式是“牍”。《牋牍》可以作為名詞表示文書或文件,也可以作為動詞表示寫、記錄或記載。相關的組詞有制牋、文牍、奏牍等;近義詞有文書、文件、文牍,反義詞有口頭、口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