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命辭"。2.臨終前所寫與世決絕的文辭。
亦作“絕命辭”。臨終前所寫與世決絕的文辭。《漢書·息夫躬傳》:“初, 躬 待詔,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著絶命辭。”《明史·方孝孺傳》:“ 孝孺 慨然就死,作絶命詞。” 清 韓泰華 《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後 金陵 破, 雨生 賦絶命辭,從容自6*殺。”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 夏完淳 :‘好,這可算是我的絕命詞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絶命詞漢語 快速查詢。
絶命詞(jué mìng c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人在臨終前所作的詩文或遺言,常表達對生命的感慨、未竟之志的悲歎或對身後事的囑托。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與曆史文獻中,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以下從釋義、文化背景及典型用例三方面詳述:
字義解析
合指生命終結前的最後言辭,形式多為詩、賦或短文,内容多含悲壯、決絕之情。
文學定義
指文人志士在面臨死亡(如就義、自盡、病危)時創作的文學作品,旨在抒發忠義氣節、人生感慨或遺願。其情感基調常為悲怆而慷慨,如文天祥就義前的《正氣歌》即被後世視為絕命詞典範。
士人氣節的象征
中國古代士人崇尚“舍生取義”,絕命詞成為彰顯個人操守的載體。例如明末忠臣史可法殉國前留詩:“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凸顯忠貞精神。
生死觀的文學表達
通過絕命詞,作者直面死亡,傳遞對生命價值的終極思考。如譚嗣同《獄中題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融合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
文天祥《過零丁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絕命之筆抒寫民族氣節,成為千古名句。
項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展現英雄末路的悲壯,被視作早期絕命詞雛形。
秋瑾《絕命詞》
近代革命家秋瑾就義前手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簡練七字濃縮家國憂思。
建議進一步查閱專業辭書或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獲取原始文獻。
“絶命詞”是漢語中一個特定語境下的詞彙,結合搜索結果和文獻資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解釋:
“絶命詞”(也寫作“絕命辭”)指人在臨終前撰寫的與世決絕的文辭,通常包含對生命的總結、遺願或對世事的感慨。該詞由“絶命”(意為生命終結)和“詞”(指文辭)組成,最早見于《漢書·息夫躬傳》中“著絶命辭”的記載。
這類作品多為詩歌或散文,例如:
需區分兩種語境: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明史》等原始文獻獲取更權威的釋義和案例。
闇黮白地将軍並行孱僮蟬媛宸漢從葬麤謾黮黭督勵遁耕陔步勾接古烈海陉毫墨鶴歸宏邁花莳回敷講院鑒諸交頸并頭狡強矜負鲸寇絶甘分少跨虎廓張堀室老忘渾樂天派糧饋論劍嫚令民望配鹽幽菽淜滂飄英破桐之葉七寶粥清歌曼舞親闱痊瘉阙門仍然潤改散坐濏濏師弟識慮守尉鼠市黍穟竦肩洮河桃源路箨龍衣枉戾問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