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 李世民 為 秦王 時所加官號。《舊唐書·高祖紀》:“﹝ 武德 四年﹞冬十月己丑,加 秦王 天策上将。”《新唐書·太宗紀》:“四年二月, 竇建德 率兵十萬以援 世充 , 太宗 敗 建德 于 虎牢 ,執之, 世充 乃降…… 高祖 以謂 太宗 功高,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将,領司徒、 陝東道 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
天策上将是唐高祖李淵為秦王李世民特設的高級官職,具有特殊曆史地位。以下為詳細解釋:
天策上将是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設立的官職,專為表彰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立下不世之功。其職位在親王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上,僅次于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且天策府為當時武官體系中的最高機構。
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擊敗窦建德、王世充兩大割據勢力,助唐統一北方。此時他已身兼秦王、太尉、尚書令等要職,李淵為彰顯其功勳,特創“天策上将”一職,并允許其自置官屬,組建天策府招攬人才。
除李世民外,宋代趙元佐(宋真宗時期)、趙元俨(宋仁宗時期)等六人曾被追封為天策上将,但僅作為榮譽稱號,無實際權力。
注:天策上将作為特殊曆史産物,在唐代僅李世民一人擔任,其存在時間雖短,卻深刻影響了初唐政治格局。更多制度細節可參考《舊唐書》《新唐書》相關記載。
《天策上将》指的是古代中國的軍事職位,是指在天策軍中擔任最高指揮官的将軍。
《天策上将》的三個字的基本構造如下:
《天策上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根據當時對軍事制度的命名而來。在繁體中,這三個字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天策上将》這個詞的寫法存在一些變體,但總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隻是部分筆畫形狀上稍有不同。
1. 他被任命為天策上将,擔負着保衛國家安全的重任。
2. 這位天策上将的統帥能力被衆人所欽佩。
1. 天命:指由上天所賦予的使命。
2. 策馬:指駕馭馬匹,出征征戰。
3. 上将:指軍隊中的最高指揮官。
1. 天将:指在軍隊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将領。
2. 天威:指上天所持有的威權。
平民:指普通百姓,與官職、封爵等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