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少女名或字。《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諸宗室, 季蘭 屍之,敬也,敬可棄乎?” 清 劉書年 《劉貴陽說經殘稿·季蘭》:“按此數句非泛語,明據《詩·采蘋》為言, 季蘭 蓋即季女之名或字。”一說,“季蘭”為佩蘭草的少女。參閱《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季蘭屍之,敬也。” 杜預 注。 漢 蔡邕 《太傅安樂侯胡公夫人靈表》:“﹝夫人﹞仁孝婉順,率禮無遺,體 季蘭 之姿,蹈《思齊》之跡。”
“季蘭”一詞在中文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分别來源于不同的文獻和語境:
基本釋義
根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季蘭”是古代一位少女的名字或字,可能與祭祀禮儀相關。原文提到:“季蘭屍之,敬也”,描述她在宗廟祭祀中擔任“屍”(即代祖先受祭的角色),體現其端莊恭敬的形象。
文獻例證
東漢蔡邕在《太傅安樂侯胡公夫人靈表》中,以“體季蘭之姿”贊美胡夫人的賢淑德行,進一步印證了該詞與古代女性德行的關聯。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季蘭”被引申為成語,比喻有才華的人在逆境中仍能展現才能,如同寒冬盛開的蘭花。
釋義類型 | 來源 | 核心含義 | 典型用例 |
---|---|---|---|
古代人名/稱謂 | 《左傳》、漢典 | 少女名或代指品德高尚的女性 | 祭祀、人物德行描寫 |
現代成語 | 查字典等工具書 | 逆境中顯露才華的象征 | 勵志、評價人才 |
提示:若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建議優先參考《左傳》及漢代文獻的原始釋義;現代比喻義多見于通俗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季蘭》是一個漢字詞,由“子”和“蘭”兩個部分構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該字的部首為“子”,由三個橫筆畫組成;“蘭”的部首為“丷”,由一橫和一撇筆畫組成。整個字共有四個筆畫。
來源:《季蘭》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氓》一篇中,其中“季蘭之勝,民有菑兮”,意為盛開的蘭花蓋過了整個季節,表達了蘭花的美态和香氣撲鼻的特點。
繁體:《季蘭》的繁體字為「季蘭」。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寫作《季蘭》的漢字可能是「兒臣ハ㝹從」。這種寫法比現代的字形更為複雜。
例句:他那一生如同一朵綻放的季蘭,美麗而短暫。
組詞:季節、蘭花、盛開、美态。
近義詞:蘭花、蘭草。
反義詞:草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