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書的意思、刻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書的解釋

刻版印書。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刻書書冊》:“《河汾燕閒録》又謂: 隋 開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 王阮亭 引之,以為刊書之始。刊書與抄書難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時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時始有之?當是 隋 唐 時習其技者少,刻書甚艱故耳。” 清 王筠 《菉友肊說》:“刻書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 周祖谟 《<鉅宋廣韻>前言》:“ 南宋 閩 中刻書事業極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刻書”指用雕版印刷術印制書籍的行為或成品,是中國古代書籍出版的主要形式。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指通過雕刻文字/圖案的木闆進行印刷的書籍制作方式,涵蓋寫刻、朱墨套印等技術形式。該詞也可指代刻版印刷書籍的出版行為。

二、曆史發展

三、主要分類

  1. 官刻本:由朝廷或地方官府主持刊刻,内容多為經史典籍(如《十三經注疏》)。
  2. 坊刻本:書商為盈利刻印,題材更貼近民間需求(如話本、醫書)。
  3. 家刻本:私人或家族出資刊刻,常見于文人學者自印文集或家塾教材。

四、技術特點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自古籍研究及印刷史權威資料,完整考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刻書的意思

刻書是指用刀刻在木版或金屬版上,制作成印版後印刷書籍的一種技術。刻書也可以指雕刻圖案或文字在書本封面或書籍内頁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刻書的部首是“刀”(刂),表示與刀有關的事物。它由2個筆畫組成。

來源

刻書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制》中,意指使用刀刻書籍。後來經過演變,刻書的義項也擴展到其他方面。目前,刻書的主要指代印刷出版領域中的木版印刷技術。

繁體

刻書(kè shū)是刻書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刻書的漢字寫法通常采用象形或指事字。例如,刻字的原始形态是刂和丈,刻畫刀刃的形象。

例句

1. 他準備學習刻書技術,成為一名合格的刻書師。

2. 封面上刻書的字體設計十分精美,吸引了衆多讀者的眼球。

組詞

刻闆、刻字、刻印、刻度、刻意、刻苦、刻畫

近義詞

雕刻、雕版、刻闆印刷

反義詞

印刷、印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