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峰。 元 祖銘 《徑山五峰·推珠峰》詩:“元氣結巒岫,獻此大寳珠。”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又西抵 望夫山 西麓,眺望山崖,别無巖洞,惟見東南一面,巒岫攢簇,疑即所雲 巫山寨 者。”
巒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巒”和“岫”兩個表示山體形态的單字組合而成,在古漢語和文學作品中常用來描繪山巒景緻。其核心含義及權威解釋如下:
連綿的山峰
指起伏相連的山嶺或峰巒。《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山峰”或“山巒”㊀。例如:“遠眺巒岫疊翠,雲霧缭繞”描繪群山連綿之景。
山穴與峰巒的合稱
“岫”本義為山洞或峰巒(《說文解字》:岫,山穴也),與“巒”(小而尖的山)結合後,可泛指山體的孔穴與起伏形态㊁。如古詩“雲無心以出岫”中“岫”即指山巒。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巒岫”詞條,釋為:“山峰。亦泛指山巒。”印證其核心指連綿山嶺㊀。
來源: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第3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年出版,第813頁。
《辭海》(第七版)
雖未單列“巒岫”,但對“巒”“岫”分釋:
二者組合符合複合詞“山巒峰嶺”的引申義㊂。
來源: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年,第2576頁(巒)、第4521頁(岫)。
《王力古漢語字典》
指出“岫”在魏晉後常用于詩文,表“峰巒”之意(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與“巒”組合強化山嶽意象㊃。
來源:王力等編.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 2000年,第306頁。
古典文學中“巒岫”多用于寫景,如:
“巒岫層層嶂,雲霞片片生。” —— 以“巒岫”狀山巒重疊之貌㊄。
“煙波巒岫,露洗芙蓉翠色。” —— 描繪山水相依的意境㊅。
綜合定義:
巒岫(luán xiù)指連綿起伏的山峰或山嶺,強調山體的層疊形态與自然意象,屬典雅的文學性詞彙,多見于古詩文及山水描寫。
注:本文釋義與例證均引自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學作品,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來源可靠性。
“巒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巒岫(拼音:luán xiù)指連綿起伏的山峰,形容群山重疊、山勢起伏的景象。該詞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壯麗與層次感。
本義:
指具體的山峰或山脈,如元祖銘《徑山五峰·推珠峰》詩句“元氣結巒岫,獻此大寳珠”中,用“巒岫”形容山峰的連綿形态。
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中“巒岫攢簇”一句,則通過“巒岫”刻畫了山崖間群峰聚集的景觀。
比喻義:
在文學作品中,也可引申為“事物層出不窮、連續不斷”的抽象意境。例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通過巒岫的意象暗喻蒹葭的茂盛與自然景色的延續性。
總結來看,“巒岫”既是對自然山景的具象描繪,也可作為文學修辭表達連綿、繁複的意境。
版行包工表裡相依補釘侪好朝巾誠懸穿換出言吐氣村粗措大單立人大言不慚奠祭敦促放牌焚谷國聯黃金心字胡槎會鈔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江客賤質交惡噤嘇墾複枯空闊天闊地禮則名勝古迹納財鳥策漂杵殍殣清泠情傷青梯卿月氣團賞刑生化神晤石磴失口師事稅粟私獨肅艾隨事踏鼓痛歎吐哺土基王蛇五行舞顯爵小刀會起義歇勁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