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峰。 元 祖銘 《徑山五峰·推珠峰》詩:“元氣結巒岫,獻此大寳珠。”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又西抵 望夫山 西麓,眺望山崖,别無巖洞,惟見東南一面,巒岫攢簇,疑即所雲 巫山寨 者。”
“巒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巒岫(拼音:luán xiù)指連綿起伏的山峰,形容群山重疊、山勢起伏的景象。該詞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壯麗與層次感。
本義:
指具體的山峰或山脈,如元祖銘《徑山五峰·推珠峰》詩句“元氣結巒岫,獻此大寳珠”中,用“巒岫”形容山峰的連綿形态。
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中“巒岫攢簇”一句,則通過“巒岫”刻畫了山崖間群峰聚集的景觀。
比喻義:
在文學作品中,也可引申為“事物層出不窮、連續不斷”的抽象意境。例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通過巒岫的意象暗喻蒹葭的茂盛與自然景色的延續性。
總結來看,“巒岫”既是對自然山景的具象描繪,也可作為文學修辭表達連綿、繁複的意境。
《巒岫》是一個漢字詞組,常用于描述山峰的形狀或山脈的景觀。它意指連綿疊嶂的群山及其峻險的地貌。
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律,巒岫的部首分别是山(⽂)和毛(⽠)。根據康熙字典,巒的總筆畫數為11,岫的總筆畫數為8。
巒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澤陽》篇。在古代文人的描寫山水的詩文中經常出現,因為形象地傳達了壯麗的山脈景觀。在繁體字中,巒岫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巒岫也存在一些變體寫法。例如,有時候巒的上部分會寫成“⺍”,下部分仍然是“山”的結構。岫則有時候會将單個“山”的結構改為“⺾”,代表山巒更加連綿的形态。
1. 山河如畫,巒岫綿延,美不勝收。
2. 登上山巅,俯瞰群峰巒岫,壯麗景象令人陶醉。
巒谷、巒川、岫狀、岫雲、岫岩等。
近義詞:山峰、山川、山嶽。
反義詞:平原、丘陵、坡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