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覆蓋,遮蓋。 唐 元稹 《酬鄭從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詩:“憶年十五學構廈,有意蓋覆天下窮。” 老舍 《四世同堂》五:“已是掌燈的時候,門外的兩株大槐像兩隻極大的母雞,張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戶人家都蓋覆起來似的。”
(2).掩蓋,遮瞞。 唐 韓愈 《上留守鄭相公啟》:“蓋覆黤黮,不以真情狀白露左右。”《朱子語類》卷一三七:“當時諸公隻是借他言語來蓋覆那滅棄禮法之行爾。” 清 曾國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銘》:“ 忠武 好蓋覆人過,公則嫉惡稍嚴。”
蓋覆(gài fù)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蓋”與“覆”兩個同義語素構成,均含有“遮蓋、遮蔽”的核心含義。其詳細釋義及用法如下:
遮蓋;掩蔽
指物體自上而下地覆蓋在另一物體表面,使其被遮擋或隱藏。
例:“大雪蓋覆了整片田野,天地間一片蒼茫。”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09頁。
掩蓋;隱藏
引申指對事實、真相或錯誤的刻意遮掩。
例:“他試圖用謊言蓋覆自己的過失,卻終究被識破。”
來源:《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1296頁。
庇護;保護
古義中可表示提供遮蔽或保護,使其免受侵害。
例:“古樹參天,枝葉如蓋,蓋覆行人免受烈日之苦。”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422頁。
“蓋”本義為苫屋頂的茅草(《說文解字》:“蓋,苫也”),後引申為遮蔽;“覆”原指翻轉後遮蓋(《說文》:“覆,蓋也”)。二者合成後強化了“全面遮蓋”的意象,自先秦文獻已有用例,如《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
“蓋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ài fù,主要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覆蓋、遮蓋
指用物體遮擋或保護某物,例如用棉被遮蓋身體。
示例:“媽媽将棉被蓋覆在小孩身上。”(來自的日常用法)
延伸:該詞也可用于描述自然現象,如枝葉覆蓋地面。
掩蓋、隱藏
指通過僞裝或隱瞞使事物難以被發現。
示例:“将草木覆蓋于溝壘之上,使敵人難以辨認。”(軍事僞裝場景)
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釋義、古文用例及軍事場景。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學作品。
挨鬧拔解寶物本旨鞭叱不慧誠恐出案垂殆麤濁調奏敦美放誕反面教員封頂丱歲圭瑞古簡河原獲售稽察積貫靜氣荊吳矜傷酒情絕口不道誇姣饋赆亮濟嶚闊聊生遼事龍函賣困麻冕滿爰明豁鳴弄納賂内國憑侮蹼辣全活悫直日不暇給紗絹士類守境雙俸樹創肆擾踏查通狀退食委虵歪蹄潑腳挽詩詳定相効械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