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ke a narrow view of sth;look at the sky through a bamboo tube and measure the sea with a calabash——restricted in vision and shallow in understanding] 管中視天,以瓢量海水,喻眼光狹小,見識不廣或不自量力
我昨兒晚上的話竟說錯了,怪不得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紅樓夢》三十六回
漢 東方朔 《答客難》:“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後因以“管窺蠡測”比喻眼界狹小,見識短淺。 明 張綸 《林泉隨筆》:“一耳目之管窺蠡測,又焉得徧觀而盡識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四:“凡人全集,各有精神,必通觀之,方可定去取,倘捃摭一二,并非其人應選之詩,管窺蠡測,一病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知憤激之詞,不免狂戇僭越之罪,且管窺蠡測,亦難免舉長畧短,蹈舍己芸人之譏。”
“管窺蠡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uǎn kuī lí cè,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片面、狹隘,常用于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成語由“管窺”(用竹管看天)和“蠡測”(用瓢測量海水)兩部分組成,字面意思是視野狹窄、方法簡陋,無法全面認識事物。引申為因見識或方法局限,導緻判斷片面不準确。
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東方朔的《答客難》:“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意為:用竹管看天、用瓢量海、用細草撞鐘,怎能了解事物的全貌?)。
結構解析
“管”指竹管,“窺”為觀察;“蠡”是貝殼制成的瓢,“測”指測量。四字組合強調觀察工具和方法的局限性。
用法場景
多用于批評他人或自我反省,表示認知片面。例如:
兩者均含“片面”之意,但側重點不同:
該成語提醒我們,在學術研究、社會觀察等領域需避免僅憑片面信息或單一視角下結論,而應多角度綜合考察。
《管窺蠡測》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通過細緻觀察來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管”、“窺”和“蠡測”。下面将逐一介紹它們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字義:關心、管理。
拆分部首:竹、官。
筆畫:7畫。
來源:出自《尚書•周書•司馬》:“颛顼舜舍仲尼,授天下以玄黃,民車于四方,二十有六年;禹堯世管窺蠡測,九州以勒繩。”
繁體:筦。
古時候漢字寫法:穙。
例句:他在公司裡管得井井有條,每個部門都很有紀律。
字義:偷看、窺視。
拆分部首:穴、目。
筆畫:12畫。
來源:出自《戰國策•韓策篇》:“密其門戶,窺其隱事。”
繁體:窺。
古時候漢字寫法:窺。
例句:他偷偷地窺了一下鄰居家的房間,裡面的陳設很漂亮。
字義:通過觀察測量來預測。
拆分部首:蟲、水。
筆畫:21畫。
來源:據說這個成語中的蠡是指古代中國工具盂和編鐘的共通稱謂。莊子《莊子•逍遙遊》:“窈窕之水,曲有蠡;能工之人,麗其器。”蠡測即指使用蠡來進行觀察測量。
繁體:藜測。
古時候漢字寫法:藜測。
例句:憑借精确的蠡測,他預測到了明天會下雨。
關于“管窺蠡測”的組詞有:
- 研究成效如何 - 圖謀不軌 - 看懂未來 - 歸納方法論
關于“管窺蠡測”的近義詞有:
- 見微知著 - 察言觀色 - 警覺敏銳 - 推測事态
關于“管窺蠡測”的反義詞有:
- 盲目行動 - 不加思索 - 不顧後果 - 不預測後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