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說的意思、浮說的詳細解釋
浮說的解釋
虛浮不實的言談。《韓非子·五蠹》:“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説,此其故何也?”《史記·韓長孺列傳》:“今大王列在諸侯,悅一邪臣浮説,犯上禁,橈明法。”《舊唐書·姚璹傳》:“但當盡忠,無聽浮説。” 清 方苞 《讀<周官>》:“此餘所以尤痛疾乎後儒之浮説也。”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說的解釋 說 (説) ō 用話來表達意思:說話。說明。演說。解說。 介紹:說合(a.從中介紹;b.商議;c.說和。“合”均讀輕聲)。說媒。 言論,主張:學說。著書立說。 責備:數說。 文體的一種,如韓愈的《師說
網絡擴展解釋
“浮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虛浮不實的言談,常用于批評缺乏實際依據或誇誇其談的言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fú shuō(ㄈㄨˊ ㄕㄨㄛ)
- 定義:指内容空洞、缺乏實質的言論,帶有貶義色彩,強調言論的不可靠性或誤導性。例如《韓非子·五蠹》中提到“聽言談者之浮說”會導緻國家衰亡。
2.出處與例句
- 古代典籍:
- 《韓非子·五蠹》:“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
- 《史記·韓長孺列傳》:“悅一邪臣浮說,犯上禁,桡明法。”
- 清代方苞《讀<周官>》中批評後儒的“浮說”。
- 用法:多用于批判不切實際的言論,如“遊辭浮說,波蕩後生”。
3.相關評價與近義詞
- 評價:古代學者常将“浮說”與治國、學術嚴謹性關聯,認為其危害深遠,如導緻“禮壞樂崩”。
- 近義詞:浮詞曲說、浮稱流說;反義詞則需結合語境,如“實言”“正論”等。
4.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仍可用來形容缺乏依據的觀點,如“摒棄浮說,注重實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語境,可參考《韓非子》《史記》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
浮說的意思
浮說這個詞形容言辭華麗而空洞,缺乏實質内容或真實性。它常用來指那些誇誇其談、言過其實的說辭。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浮說的部首是水(氵)和言(讠),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浮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列子·伯淳》一文中。在繁體字中,浮說通常寫作「浮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浮說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字的結構較為簡單,其中浮字的水部為「氵」,說字則為「言」。
例句
他總是用一些浮說來迷惑他人。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浮華、浮誇、浮光掠影。
近義詞:虛僞、空洞。
反義詞:實話、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