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從事絲、棉織業的工匠的通稱。
(2).機器工人的俗稱。《黑籍冤魂》第十六回:“這引擎間,除了工頭機匠,等閒沒有人敢到。”
機匠(拼音:jī jiàng)是漢語中的複合名詞,由“機”(機械、織機)和“匠”(工匠)組合而成,泛指從事機械操作、維修或紡織器械制造的工匠。以下分義項詳解:
傳統手工業語境
指操作或修理織布機、紡紗機的工匠,明清時期常見于江南紡織業。例如《天工開物·乃服》記載:“織工機匠,以吳中為最精。”
來源:《天工開物》(明代宋應星著),卷2《乃服》。
近代工業延伸義
19世紀後擴展至機械制造、維修行業的技工,如輪船、火車維修匠人。《清史稿·職官志》稱:“津滬機匠,多習火輪舟車之技。”
來源:《清史稿》,卷114《職官志》。
《漢語大詞典》
“機匠:舊指從事紡織機械操作或修理的工匠。後泛指機械修造工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7冊,第1013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機匠:指操作或修理機器的技術工人。”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592頁。
詞源追溯:
“機”本義為弩箭發射機關(《說文解字》:“機,主發謂之機”),“匠”指木工(《周禮·考工記》:“匠人建國”)。二者結合後,于明代隨棉紡織業興盛成為職業稱謂。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卷6上。
社會角色:
清代蘇州碑刻載“機匠擇料、理絲、調機,各司其職”,反映其分工專業化特征。
來源:《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1959年三聯書店出版,第12頁。
當代語境中,“機匠”一詞逐漸被“機械師”“維修技師”等取代,但仍用于方言或曆史文獻,如吳語區保留“老機匠”稱呼。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第4卷,第5218頁。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信息标注書名、版本及頁碼;現代辭書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電子版(需訂閱訪問)。
“機匠”是一個曆史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傳統手工業中的工匠
指舊時從事絲織、棉織等手工業的工匠統稱。這類工匠多依靠手工技藝操作紡織工具,屬于傳統手工業勞動者。
近代工業中的技術工人
隨着近代工業發展,“機匠”也指代操作或修理機器的技術工人,尤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文獻中常見。例如小說《黑籍冤魂》提到引擎間的“工頭機匠”,說明其職能與機械維護相關。
詞源與演變
該詞由“機”(工具、機械)和“匠”(手藝人)組成,早期用于描述紡織業工匠,後期隨工業技術發展擴展至機械領域。
文學例證
《黑籍冤魂》第十六回提到:“這引擎間,除了工頭機匠,等閑沒有人敢到”,生動反映了機匠在近代工廠中的技術性和重要性。
如今“機匠”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被“機械師”“紡織工”等具體職業名稱替代,但在研究曆史或文學作品時仍可能遇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近代工業史資料。
搬戲賓榻痹下不戲蒇功怆恨大喇喇倒靥調派動産耑啓遁陰匿景房計房墨烽火連年風馭賦憲幹涸高屐過鹽轟震化遷堅壁蹇縱焦糊交屬嚼征級差機靜驚矯經世之才勁武近行救助镌刻芤脈離侖理世流水桃花馬角生眉圖面薄末親平亂器制汝曹三槐堂攝官承乏蛇口結蛇豕舍壽四方志送暖偷寒外刑忘掉往數吳市之箫狎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