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alvation]∶拯救
(2) [help sb. out of danger or difficulty]∶拯救和幫助;救護援助
或可救助。——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救護援助。《戰國策·燕策二》:“今 山 東之相與也,如同舟而濟, 秦 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 胡 越 之人矣。”《三國志·蜀志·費詩傳》:“ 亮 亦以 達 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之。”《水浒傳》第二二回:“人都説﹝ 柴大官人 ﹞仗義疏財,專一結識天下好漢,救助遭配的人,是個現世的 孟嘗君 。” 魯迅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但我也在救助我自己,還是老法子:一是麻痹,二是忘卻。”
“救助”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通過物資或精神支持幫助處于困境中的人或群體。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核心定義
指拯救援助,既包含物質支援(如提供資金、醫療資源),也包含精神支持(如心理疏導),常見于公益、災難救援等場景。
詞性延伸
作為動詞時,強調行動上的援助;作為名詞時,可指代具體的援助行為或組織(如“兒童救助中心”)。
古籍溯源
《戰國策·燕策二》最早使用該詞:“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指危難時無法互相救援。
近現代用例
梁啟超在《譚嗣同傳》中寫道:“或可救助”,體現對困境者的援手。
常見同義詞
典型應用領域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當代案例,可參考《戰國策》、梁啟超文集等文獻。
救助一詞可以理解為幫助、援助、拯救的意思。它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組織采取行動,為處于困境或危險中的人提供幫助和支持。
救助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字部,右邊是“求”字部。救助的總共有15個筆畫,其中“人”字部部分為2個筆畫,“求”字部部分為13個筆畫。
救助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尚書》。詞源的來源并不是很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的字義始終與拯救和援助相關。
救助的繁體字為「救助」,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救助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采用了「救助」的形式,隻是個别筆畫和結構可能會有所變化。
1. 紅十字會正在積極展開救助工作,為災區居民提供食品和醫療援助。 2. 這家基金會為貧困孩子提供救助,幫助他們繼續接受教育。 3. 他的朋友們伸出援手,給予他精神上的救助,幫助他重新面對人生的困境。
組詞:救援、救濟、救命、救急、緊急救助。
近義詞:拯救、幫助、援助、支援。
反義詞:遺棄、無視、放棄、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