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官承乏的意思、攝官承乏的詳細解釋
攝官承乏的解釋
攝:代理;承乏:指官位空着無人出任,暫且由自己承擔。舊時常用作官場自謙語。
詞語分解
- 攝官的解釋 .任職的謙詞。表示暫時代理。《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楊伯峻 注:“攝,代也。承乏亦謙詞,表示某事由於缺乏人手,隻能由自己承當。此固當時辭令。” 晉 潘嶽 《<秋興賦>序》:“僕
- 承乏的解釋 暫任某職的謙稱攝官承乏。;;《左傳;成公二年》詳細解釋承繼空缺的職位。後多用作任官的謙詞。《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杜預 注:“言欲以己不敏,攝承空乏。” 晉 潘嶽 《秋興賦》
專業解析
“攝官承乏”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固定搭配,主要用于表達臨時擔任官職或填補職位空缺的意思,帶有謙遜或權宜的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用法及出處:
一、詞語釋義
-
“攝官”
- 本義:指代理、暫時代理官職。“攝”有“代理”“兼任”之意(如《左傳·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攝司馬”)。
- 引申:非正式任命而臨時執掌職務。
-
“承乏”
- 本義:謙辭,表示因職位空缺而暫時充任。“承”指承擔,“乏”指空缺、不足(如《儀禮·士冠禮》:“承乏攝官”)。
- 語境:多用于自謙,暗示自己才能不足,僅因無人勝任而暫代。
-
整體含義
“攝官承乏”指因職位空缺或無人勝任,臨時承擔某項職務,強調暫時性、代理性及謙遜态度。常見于古代公文或謙稱語境。
二、出處與典籍依據
-
核心出處
-
其他典籍用例
- 《儀禮·士昏禮》:
“宗子無父母命之,親皆沒,己躬命之,攝官承乏。”
(描述宗子在無父母主持時暫代禮儀職務。)
- 《後漢書·班固傳》:
“攝官承乏,廁朝列。”
(班固自謙暫列朝官之位。)
三、用法與語境
- 謙遜表達:古代官員自述任職時表謙卑(如奏疏、書信)。
- 臨時代理:強調職務的臨時性(如“攝官承乏,俟賢者至”)。
- 現代引申:偶用于書面語,形容臨時頂替或填補空缺(如“項目缺人,隻得攝官承乏”)。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攝官承乏”詞條,釋義為“暫代官職,填補空缺”,引《左傳》為例。
(可查閱上海辭書出版社紙質版或“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分釋“攝官”“承乏”,标注其為謙辭,源于先秦文獻。
- 《辭源》(修訂本):
詳述其曆史用例及演變,強調謙敬語義。
五、語義演變
- 先秦至漢唐:嚴格用于官職代理(如《左傳》《後漢書》)。
- 宋明以後:擴展至其他職務的臨時承擔(如書院講席、家族禮儀)。
- 現代用法:罕用,保留于文史研究或仿古表達中。
“攝官承乏”是承載古代職官文化與謙遜禮儀的典型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暫代空缺,謙遜履職”展開。
網絡擴展解釋
“攝官承乏”是古代官場中的自謙用語,常用于官員暫代職位時的謙遜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結構拆分
- 攝官:動賓結構,“攝”意為代理、暫任,“官”指官職。
- 承乏:動賓結構,“承”指承擔,“乏”表示職位空缺或人才不足。
合指因職位無人擔任,暫時由自己代理。
-
深層含義
強調在人才匮乏時暫代職務,謙稱自身能力不足,僅為臨時補缺。
二、出處與背景
- 最早文獻:出自《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 語境: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韓厥對齊侯說此話,意為“我雖不才,暫代此職”,實際是執行俘虜齊侯的任務,體現委婉的禮儀辭令。
三、用法特點
- 語法功能:作謂語或定語,多用于正式場合。
- 感情色彩:褒義謙辭,體現自謙态度。
- 現代應用:現較少使用,屬生僻成語,偶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例如章炳麟曾用此詞批評民國初年亂象。
四、近義與對比
- 近義詞:暫攝其職、權宜代理。
- 反義詞:實至名歸、當仁不讓。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詢相關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拔地參天笆茅被寵若驚柴壇長鲸飲臣禦謘謘侈心玳瑁軸盜鐘掂對電熱毯飛句館驿軌迹歸僑蛤蟆喉長氣短煌煌貨農解印禁圃禁仗跻升舊念複萌聚螢可讀性狼藉令書路赆蝱飛鬧混内除驽守旁愛品質撲吃欠佳千金石青德绮習閃脫神丹聲章柿花逝邁述修竦駭天齊題記晚甲磈壘甕子文藝家渦蟲五邦湘筠象載銜橜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