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rave] 雕刻
那通碑上镌刻着一篇銘文
亦作“鎸刻”。雕刻。《後漢書·蔡邕傳》:“ 邕 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異事》:“ 熙寧 中, 河州 雨雹,大者如雞卵,小者如蓮芡,悉如人頭,耳目口鼻皆具,無異鐫刻。”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隨經翰林院書寫發到。工部相地,諏吉庀材鳩工,建立碑亭,礱石鐫刻。” 孫犁 《澹定集·鄉裡舊聞上》:“他們正在叮叮當當,在大石碑上,镌刻那些抗 日 烈士的不朽芳名。”
“镌刻”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uān kè(注意“镌”不讀 jùn),本義指用刀具在堅硬物質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後也引申為對記憶、情感等的深刻銘記。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如《後漢書·蔡邕傳》中記載的镌刻石碑),可查閱來源。
镌刻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使用刻刀或其他工具在物體表面刻上紋路或文字。
镌刻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钅”和“雚”。其中,“钅”是金屬部首,表示與金屬相關;“雚”則是字形部首,表示與工藝和藝術相關。
镌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制作工藝中。在古時候,人們常常使用刻刀、刻鐵器等工具,在器物上刻上紋路或文字,以增加美觀或傳達信息。這種技藝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工藝和藝術形式。
在繁體字中,镌刻的寫法為「鐫刻」,保留了與金屬相關的「鐫」字,同時增加了「刻」字以表示刻的意思。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镌刻寫作「銏刻」,同樣包含了金屬相關的「銏」字。不過,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漢字寫法将「銏」字改為了「镌」。
一些例句:
1. 他用精湛的技藝将這個玉石雕成了一副美麗的镌刻品。
2. 這幅字畫的邊緣镌刻了一圈精細的花紋。
組詞:雕刻、銘刻、刻畫、雕镂
近義詞:刻、刻印
反義詞:平滑、光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