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調弄音律。 清 吳偉業 《楚兩生歌》:“一生嚼徵與含商,笑殺 江 南古調亡。”
關于“嚼征”一詞的詳細解釋,不同來源存在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語境和權威性進行綜合判斷:
一、調弄音律的釋義(主流解釋) 多個權威詞典()及清代詩句記載,該詞源自吳偉業《楚兩生歌》中的“一生嚼徵與含商”。此處“嚼征”指:
二、表面判斷的釋義(需謹慎參考) 僅個别來源()将其解釋為“憑表面現象判斷”,但存在混淆“征”與“徵”的嫌疑。簡體字中“征”對應繁體字“徵”時,僅在地名(如“徵州”)、古代五音術語(如“宮商角徵羽”)等特定語境下通用。因此該釋義可能屬于誤用。
建議使用場景:若涉及古典文學、音樂領域,應優先采用“調弄音律”的釋義;若現代語境中需表達“淺層判斷”,建議使用更通用的成語(如“淺嘗辄止”)。
《嚼征》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咀嚼、消化。它形容人們對于所接受的信息、思想等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嚼征》的拆分部首為口和彳,總共有12個筆畫。
《嚼征》一詞最早出現在《琵琶行》這首詩中:“嚼辭乏,無言對梁州。”意為對于話語嚼得不足、無話可說。
《嚼征》的繁體字為「嚼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征」字的上部分寫作「彛」,所以「嚼征」的古時寫法為「嚼彛」。
1. 他對于文學作品總是能夠嚼征出深刻的思考和見解。
2. 隻有通過深入嚼征,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概念。
1. 嚼字:對于文字進行深思熟慮和品味。
2. 征詢:向别人征求意見或建議。
3. 咀嚼:用牙齒将食物分成小塊,并加以混合和咽下。
理解、領悟、消化
膚淺、泛泛、淺嘗辄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