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憲的意思、賦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憲的解釋

頒布法令。賦,通“ 敷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吊》:“賦憲之謚,短折曰哀。” 範文瀾 注引 朱亮甫 《周書集訓》:“賦,布;憲,法;臚,旅也,布法於天下,受諸侯旅見之禮。”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書》:“《周書·謚法》:‘惟三月既生魄, 周公旦 、 太師望 相嗣王 發 ,既賦憲,受臚于 牧 之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憲"是一個罕用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頒布法令或制度。具體解析如下:


一、字義溯源

  1. 本義指“征收”(如賦稅),引申為頒布、給予。《說文解字》釋:“賦,斂也”,後擴展至制定與施行規則(如“賦政”指頒布政令)。

  2. 本義指“法典”“法則”。《爾雅·釋诂》載:“憲,法也”,如《周禮》中“憲禁”即法律禁令。

合義:“賦”強調動作(頒布),“憲”指對象(法令),故“賦憲”即頒布法令制度的行為。


二、典籍例證

該詞見于《逸周書·嘗麥解》:

“賦憲未明,四方無度。”

(釋義:法令未明确頒布,四方無所遵循。)

此處“賦憲”指帝王向天下宣告法典,體現其權威性與強制性。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4頁):

    “賦憲:頒布法令。”

    引用《逸周書》為書證。

  2. 《古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歸為政治術語,釋義同前,強調其古代官方文書屬性。


四、語義演變與消亡

“賦憲”屬先秦行政用語,後世逐漸被“頒憲”“布法”等替代。因古代法典頒布權專屬帝王(如《尚書》“明憲敕法”),該詞隨封建制度衰落而罕用,現代漢語中已消亡。


結論:“賦憲”是漢語史中特指君主頒布法典的專有動詞,承載古代政治文化特征,今僅存于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賦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ù xiàn,其核心含義是頒布法令。以下是對該詞的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統治者或權力機構發布、施行法令或政策的行為。其中:

    • “賦” 在此處為通假字,通“敷”,意為“布、施行”()。
    • “憲” 指法令、法規,如《周書》中“憲,法也”。
  2. 通假關系
    根據《文心雕龍·哀吊》及宋代王應麟的考證,“賦憲”中的“賦”并非指賦稅,而是借用“敷”的“布政”之義,強調法令的廣泛傳播與執行()。


二、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三、常見誤區

需注意與“賦稅”混淆:


四、總結

“賦憲”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獻時。其核心是通過法令的頒布與施行,體現統治權威。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文心雕龍》等典籍(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班狄班霞禀帖跛鼈千裡波羅密布衰倉雅吵螺蛳臭氣啜人賊辭嚴義正竄寄大有年二尊番客鳳絲跗萼聯芳高派鬼臘懷遲諱屈翬散誨色煎銷佳聲家塾刻本擊檝禁遏金輝玉潔癞可盧甘石屢月芒粟齧蝕盤遊無度筢子巧言畦隴三長四短三大士三耦殺材觞祝拾金不昧世僞手心洬洬疏香戃恍停浸同質萬夫不當之勇蛙音閏位勿謂言之不預享利象戲銜霜宵柝小異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