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憲的意思、賦憲的詳細解釋
賦憲的解釋
頒布法令。賦,通“ 敷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吊》:“賦憲之謚,短折曰哀。” 範文瀾 注引 朱亮甫 《周書集訓》:“賦,布;憲,法;臚,旅也,布法於天下,受諸侯旅見之禮。”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書》:“《周書·謚法》:‘惟三月既生魄, 周公旦 、 太師望 相嗣王 發 ,既賦憲,受臚于 牧 之野。’”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憲的解釋 憲 (憲) à 法令:憲章。憲令。憲兵。 指“憲法”:違憲。立憲。制憲。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賦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ù xiàn,其核心含義是頒布法令。以下是對該詞的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
基本釋義
指古代統治者或權力機構發布、施行法令或政策的行為。其中:
- “賦” 在此處為通假字,通“敷”,意為“布、施行”()。
- “憲” 指法令、法規,如《周書》中“憲,法也”。
-
通假關系
根據《文心雕龍·哀吊》及宋代王應麟的考證,“賦憲”中的“賦”并非指賦稅,而是借用“敷”的“布政”之義,強調法令的廣泛傳播與執行()。
二、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吊》:
“賦憲之謚,短折曰哀。” 此處的“賦憲”指依循法令拟定谥號()。
- 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書》:
引用《周書·谥法》記載周公旦頒布法令的場景,進一步佐證其用法()。
三、常見誤區
需注意與“賦稅”混淆:
- “賦” 單獨使用時多指田賦、稅制(如“田賦”“賦稅”),但在“賦憲”中因通假關系,詞義完全轉變()。
四、總結
“賦憲”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獻時。其核心是通過法令的頒布與施行,體現統治權威。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文心雕龍》等典籍(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憲,在中國的法律和政治領域中被廣泛使用。下面我将為您簡要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賦憲】的意思是在國家體制中,為國家、政府或特定組織或機構設立或頒布一部憲法。它指的是為一個實體賦予憲法權威和規範。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賦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10;
- 憲的部首是宀,筆畫數為9。
賦憲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它是由賦予和憲法兩個詞組合而成。它的繁體字為賦憲。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但在現代繁體字中,賦憲的寫法和現代簡體字相同。
以下是一個賦憲的例句:根據憲法,我們國家賦憲于各個公民平等的權利和義務。
一些與賦憲相關的組詞包括憲法、憲章、憲制等。
賦憲的近義詞是頒憲、設憲,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語。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将樂意為您提供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