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从事丝、棉织业的工匠的通称。
(2).机器工人的俗称。《黑籍冤魂》第十六回:“这引擎间,除了工头机匠,等閒没有人敢到。”
机匠(拼音:jī jiàng)是汉语中的复合名词,由“机”(机械、织机)和“匠”(工匠)组合而成,泛指从事机械操作、维修或纺织器械制造的工匠。以下分义项详解:
传统手工业语境
指操作或修理织布机、纺纱机的工匠,明清时期常见于江南纺织业。例如《天工开物·乃服》记载:“织工机匠,以吴中为最精。”
来源:《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著),卷2《乃服》。
近代工业延伸义
19世纪后扩展至机械制造、维修行业的技工,如轮船、火车维修匠人。《清史稿·职官志》称:“津沪机匠,多习火轮舟车之技。”
来源:《清史稿》,卷114《职官志》。
《汉语大词典》
“机匠:旧指从事纺织机械操作或修理的工匠。后泛指机械修造工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7册,第101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机匠:指操作或修理机器的技术工人。”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592页。
词源追溯:
“机”本义为弩箭发射机关(《说文解字》:“机,主发谓之机”),“匠”指木工(《周礼·考工记》:“匠人建国”)。二者结合后,于明代随棉纺织业兴盛成为职业称谓。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卷6上。
社会角色:
清代苏州碑刻载“机匠择料、理丝、调机,各司其职”,反映其分工专业化特征。
来源:《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1959年三联书店出版,第12页。
当代语境中,“机匠”一词逐渐被“机械师”“维修技师”等取代,但仍用于方言或历史文献,如吴语区保留“老机匠”称呼。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第4卷,第5218页。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信息标注书名、版本及页码;现代辞书可参考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电子版(需订阅访问)。
“机匠”是一个历史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传统手工业中的工匠
指旧时从事丝织、棉织等手工业的工匠统称。这类工匠多依靠手工技艺操作纺织工具,属于传统手工业劳动者。
近代工业中的技术工人
随着近代工业发展,“机匠”也指代操作或修理机器的技术工人,尤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献中常见。例如小说《黑籍冤魂》提到引擎间的“工头机匠”,说明其职能与机械维护相关。
词源与演变
该词由“机”(工具、机械)和“匠”(手艺人)组成,早期用于描述纺织业工匠,后期随工业技术发展扩展至机械领域。
文学例证
《黑籍冤魂》第十六回提到:“这引擎间,除了工头机匠,等闲没有人敢到”,生动反映了机匠在近代工厂中的技术性和重要性。
如今“机匠”一词已较少使用,更多被“机械师”“纺织工”等具体职业名称替代,但在研究历史或文学作品时仍可能遇到。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近代工业史资料。
阿香车傍纽标置不羁之才朝成暮遍逞意宠臣黜革毳衲打草蛇惊冻黎顿落亸神多田翁饭豆丰强风什改弦亘古工娄觚编过卯幻影回塘接盘精拔静绿紧挤寄生香峻利垦垡空国岿然不动浪蘂联璧罗伞掳抢露胔明琼闽岭呢喃细语年例孽出浓装艳抹暖酥眅眼平沈赛会生脚踏生地沈逊示谕田货跳迸土桴颓顿无彝酒恶紫夺朱陷构虓讙析圭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