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傲慢放縱。《新唐書·李光顔傳》:“ 弘 素蹇縱,陰挾賊自重,且惡 光顔 忠力,思有以橈衊之。”
“蹇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基本釋義
指“傲慢放縱”,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态度。其中“蹇”本義為跛足,引申為性格上的乖戾、不順從;“縱”則指放任、不加約束。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李光顔傳》的記載:“弘素蹇縱,陰挾賊自重,且惡光顔忠力,思有以橈衊之。”。此處描述人物韓弘性格傲慢且放縱,暗藏私心。
用法與語境
擴展說明
“蹇”在古漢語中還可表示遲鈍、困頓(如“蹇滞”),或指劣馬、驢(如“蹇驢”);“縱”則另有“釋放”“縱觀”等義項,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新唐書》相關章節或權威漢語詞典。
蹇縱是一個多義的漢字詞彙,可以用作名詞或動詞,其意義根據不同的語境而有所不同。
蹇(jiǎn)的左邊是走之部,右邊是古音部;縱(zòng)的上面是糸部,下面是從走之部。蹇的拆分有4個筆畫,縱的拆分有11個筆畫。
蹇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書字體。在繁體字中,蹇和縱都保持了其簡體的形态。
在古代,蹇字寫作「仿」或「雀」,意為跛行或行走艱難。而縱字寫作「綜」,意為把綜合的事物都歸納到一起。
1. 他蹇于行動,但意志堅定。 (名詞用法) 2. 他縱觀全局,制定了有效的計劃。 (動詞用法)
蹇木(指困于境地)、蹇谔(指為政治家)、膠葛蹇跛(指争執糾纏)、使君子之辯蹇谔(指臣子辯論技巧)。
近義詞:困難、阻礙、艱難; 反義詞:輕松、順利、自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