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姜氏 ﹞謂公子( 重耳 )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後以“四方志”指經營天下或安邦定國的遠大志向。《三國志·魏志·荀攸傳》:“天下方有事,而 劉表 坐保 江 漢 之閒,其無四方志可知矣。” 晉 歐陽建 《臨終詩》:“苟懷四方志,所在可遊盤。” 明 何景明 《東河三月晦日》詩:“平生四方志,回首欲求安。”
“四方志”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與志向、抱負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四方志”最早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至齊國時,其妻姜氏察覺他有“四方之志”(即胸懷天下的抱負),并暗中支持他離開齊國去實現理想。後以“四方志”代指安邦定國、經營天下的遠大志向。
“四方志”不僅指政治抱負,也可引申為個人追求卓越、開拓進取的精神,常用于文學或勵志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詩詞背景,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典籍。
《四方志》是指對四個方位的地理、政治、經濟、人文等方面的描述和記錄的著作。它包含了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詳細描述,記錄了各個地區的特點、地理環境、人民風情等。
《四方志》的拆分部首是“四(口)”,它由四個筆畫構成。
《四方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地理著作。在古代,人們對地理的了解相對有限,而且交通不發達,因此,關于地理情況的描述和記錄更為珍貴和重要。《四方志》作為一種著作形式,會對不同方位的地理、政治、經濟等進行詳細描述和記錄,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各個地區的狀況。
《四方志》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四方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稍有不同。對于《四方志》這個詞來說,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例如字形的形狀稍有變化。
1. 他利用《四方志》中的資料,詳細了解了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
2. 這本《四方志》記載了當地的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1. 四方八面:指各個方向,形容非常廣泛。
2. 方位:指地理上的方向。
3. 志書:指記載某一方面的著作。
1. 四方紀事:指對四個方位的詳細記載和描述。
2. 四方地志:指對地理四方位的記錄和描述。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