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審詳問。《書·呂刑》:“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 苗 。” 孔 傳:“ 帝堯 詳問民患,皆有辭怨於 苗 民。” 孔穎達 疏:“ 帝堯 清審詳問下民所患。” 唐 王勃 《九成宮頌》:“虔恭上帝,東朝懸待諫之旌;清問下人,南面聽登聞之鼓。”《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莊徵君 ﹞躬身奏道:‘臣蒙皇上清問,一時不能條奏;容臣細思,再為啟奏。’”
“清問”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īng wèn,其核心含義為清審詳問,即詳細、審慎地詢問或調查。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對問題進行細緻、全面的審查和詢問。這一用法可追溯至古代典籍,如《尚書·呂刑》中提到:“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意為帝王審慎詢問百姓疾苦,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訴求。
語境應用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清問”使用較少,但在特定場合(如學術讨論或曆史研究)中,可表示對問題的嚴謹追問或調查。
“清問”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強調細緻、正式的詢問或審查,多用于描述權威者對民情、事件的深入調查。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儒林外史》等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清問是一個常見的成語,由“清”和“問”兩個字組成。它是指清楚明白地詢問或追問某個問題,以獲取準确的信息或答案。
“清”字的部首是“水”,它包含了12個筆畫。而“問”字的部首是“口”,它包含了7個筆畫。
《清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中。在小說中,劉備長兄劉表病重時,劉備前去探望,并詢問病情。他非常關切而清楚地問道:“大兄别懼,詳細告訴我病情。”從此,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用心詢問的情景。
繁體表示為“漢字”,即将每個漢字的筆畫拆分得更加複雜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比現代要繁瑣複雜。不同的字形可能存在差異,但總體上,古時候的漢字較為簡潔,沒有繁體字的筆畫多。
1. 他清問了幾個重點問題,得到了準确的答案。
2. 我們應該清楚地向老師詢問問題,以獲得正确的指導。
3. 在交流中,清楚地問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準确了解對方的意思。
- 清潔:保持幹淨整潔,清除污垢。
- 清新:幹淨清爽,沒有雜質。
- 問詢:詢問别人的意見或問題。
詢問、追問、質問。
猜測、疏忽、模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