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列聳立。 唐 裴潾 《前相國贊皇公早葺平泉山居賦四言詩十四首奉寄》之七:“二室峯連,四山駢聳。”
“骈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詞語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裴潾的詩作《前相國贊皇公早葺平泉山居賦四言詩十四首奉寄》之七:
“二室峯連,四山骈聳。”
此處形容嵩山的太室、少室二峰相連,周圍群山并列高聳的壯麗景觀。
擴展用法
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還标注了該詞的英文釋義為“stand side by side and tower”,進一步印證其“并列高聳”的核心語義。
骈聳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意義。該詞可以拆分為“骈”和“聳”兩個部分。其中,“骈”字的部首是馬,總共有6畫;“聳”字的部首是耳,總共有10畫。
據考證,骈聳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骈聳賦》。《骈聳賦》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作的一篇賦文,用以描寫大自然的壯麗與荒涼之美。後來,人們便常用“骈聳”一詞來形容山勢或物體高大、挺拔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骈聳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骈聳的“骈”字是由“并”字和“馬”字組合而成,表示兩匹馬并排並立;“聳”字是由“恙”字和“羊”字組合而成,表示山體狹長而高聳。
下面是一些例句,來說明“骈聳”一詞的用法:
1. 遠望山脈,群峰骈聳,仿佛插入了藍天之中。
2. 這座高樓骈聳入雲,給城市增添了無限美景。
3. 暴風雨來臨之際,樹木被吹得骈聳挺立,仿佛與風争鋒。
骈聳這個詞可以進行一些組詞,例如:“骈聳山”、“骈聳群峰”、“高樓骈聳”等。其近義詞包括“高聳”、“挺拔”等,而反義詞可以是“矮小”、“低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