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福。 漢 應劭 《風俗通·祀典·桃梗葦茭畫虎》:“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舊唐書·張廷珪傳》:“宜錫介祉,以答鴻休。” 宋 曾鞏 《光祿少卿晁公墓志銘》:“尚茲介祉,維後之成。”
介祉是漢語中的古雅詞彙,由“介”與“祉”二字複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大福”或“洪福”。以下從字源、釋義及典籍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介
祉
強調福澤之盛大,多用于祝頌語境,尤指天賜之福或祖先蔭庇之福。
例:清代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載:“毓靈所積,介祉自天。”
《漢語大詞典》(權威辭書)
介祉:大福。
引《宋史·樂志八》:“輔德惟仁,永錫介祉。”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
《康熙字典》(“祉”字條)
引《詩經·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注:“祉,福也。”
來源: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祉”釋為“福”,并舉《左傳·哀公九年》“祉,祿也”為證,強調其與“祿”同源。
來源:王力等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 《爾雅》.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1980.
: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
: 張玉書等. 《康熙字典》.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5.
: 王力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商務印書館, 2005.
“介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介祉”意為大福,多用于表達對福祉的稱頌。其中:
該詞常見于古代典籍:
現代語境中,“介祉”多作為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使用,部分詞典引申為“人際關系親密無間”,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介”解為溝通)的現代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故訓彙纂》等工具書。
倍貸北京市簸谷才将摻沙子超過成緒詞律村情大洲電筆颠來倒去雕體釘嘴鐵舌冬心斷截截繁翳風風傻傻垢紛詭色祲氛卷角牸開戲康德匡率愧灼枯蓬藍黑量試斂甲立冬剺耳梨花春路腳滿腹詩書礞石耐火鬧飲陪幄嫔則匹似閑披霧牽引力寝兕齊雲戰艦啓召缺缺趨士辱知商官殺殺伸弛屎蜣螂受天之祜死路一條讨順填寫僮昏外學微巧